|马瑞芳:《红楼梦》和高考作文( 二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教育部规定高中一年级语文课一个单元 , 理解《红楼梦》这段文字 , 是高考作文的基础 。 需要注意的是 , 高考作文并不要求学生去解释《红楼梦》这段文字的深义 , 而是让考生以这段文字为由头 , 去思考、去联想、去发挥 , 自拟题目写作文 。 假如考生在《红楼梦》这段文字上多下功夫或大下功夫 , 就离题了、跑题了 , 因为试卷给考生的材料已经交代得够清楚 。 即便借此写出段《红楼梦》释义或红楼人物分析 , 未必能及格 。 这个高考题考的是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力、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联想力、运笔写作的表达力 。
做学问无非要学习、借鉴、模仿、创造 。 学习和借鉴的目的是创造 , 如果考生按照这个思路写作文 , 用自己经历的事 , 强调人生贵在创新 , 阐述不断进取、不断创造是最高级的美、最有力量的美 , 那会写出相当漂亮的文章 。
2022年高考作文考题偏不偏?一点也不偏 , 今后可能还有这样的考题 , 但不一定出自《红楼梦》的桥段 。 无论在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工农业生产中、在科技研发中、在经济改革发展中 , 都会遇到贾宝玉题额这类现象 , 都会发现这类问题 。 一个人也好 , 一个民族也好 , 一个国家也好 , 只有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 而是不断学习、借鉴、创新 , 积极进取 , 才会有前途 , 才会有希望 。
|马瑞芳:《红楼梦》和高考作文
本文图片

刘白羽的《日出》 , 六十多年前我做中学生时就读过 , 刘白羽写这篇文章就经历了学习、借鉴 , 最后创新的过程 。 文章开头写到海涅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 , 屠格涅夫在俄罗斯草原看日出 , 然后拈出刘白羽在印度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日出、在黄山看日出 , 最后写的最壮丽日出 , 那是刘白羽参加完亚非作家会议 , 从莫斯科飞往塔什干的飞机上看到的 。
1990年我陪同刘白羽到青州认故乡 , 顺访蒲松龄故居 , 他跟我谈到 , 这篇文章得益于飞机上的观察和思考 。 1958年8月24日深夜 , 他们上飞机后 , 诗人郭小川马上睡着了 , 错过写首可能的好诗 。 刘白羽一边观察记录窗外的景色 , 一边思考前人日出的描写 , 飞机落地 , 文章已经写成 , 回到北京 , 交《新观察》发表 。
这篇脍炙人口佳作的创新之处在什么地方?在于对前人作品的借鉴 , 在于飞机上看日出的瑰丽 , 更在于庄严的思索、体会“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最优美、深刻的含意 。 这句话显然从毛主席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讲话演化而来:“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 正在兴旺时期 ,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 , 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 ”旭日初升 , 象征着富有青春活力的新中国 , 象征着富有伟大理想的中国青年一代!
【|马瑞芳:《红楼梦》和高考作文】盛世年华好光景 , 高考场上见分晓 。 我作为1960年的高考生 , 祝福年轻朋友奋发向上、努力拼搏 , 像八十岁开始写七十万字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的刘白羽一样 , 激流勇进 , 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