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如何看待性别对立?个体的权利与自由,日本女权主义史( 二 )


当然 ,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有这样夸张的需求 , 还有另一部分女性 , 她们的想法是:女人自己本身就很美好 , 我们不要理会男人 , 也不要结婚 , 因为婚姻是男人对我们女性的压榨 。 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女性来说 , 她们的主张主要是追求职场上的各种权益 。
尽管这两种女性团体的意见有分歧 , 但是大家总体的目标还是一致的 , 共同反对性骚扰 , 反对职场歧视 , 一起谴责任何案件中的男性犯罪者 。
这个时候 , 整个日本女权的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 , 但是当整个女权主义团体出现了扩大化 , 并且长期对日本男性整体保持莫名的优越感之后 , 问题就来了 。
首先环境的极端变化 , 往往会导致歧视:我们平成新女性都是高贵的 , 你们日本男人则不过是一群普通的纯金屌丝 , 你们哪来的资格和我们站在一起?当这个想法不断地在女性群体中充斥之后 , 现实中各种魔幻的现象就出现了:男性在任何场合 , 只要和女性一有身体接触 , 就是各种罪名直接扣上;乘坐地铁时 , 男的无论因为任何原因碰了下女的 , 都会被骂作痴汉 , 为此日本专门搞出了女性专用车厢 。
更魔幻的是在职场:领导发邮件给女下属 , 那就是隐形的职场性骚扰 。 同一间办公室的同事 , 你看我一眼 , 我都可以理解为:你对我心怀不轨 。 造成的结果就是当时整个日本舆论界充斥着各种被扩大化的污蔑案 。 (不要多想)
你是不是有点奇怪 , 既然现实这么魔幻 , 那为什么没人管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 正好日本经济赶在上升期 , 又迎来了泡沫时代 , 各种日本企业给大学生的offer往往都是天价级别 。 直到1991年 , 日本企业求人数和最终录取数比例还高达2.86 , 也就是说 , 大学毕业生一毕业 , 有2.86家公司岗位在等着 。 而无论是哪个国家 , 女性都是各种时尚奢侈品最大的消费群体 , 购买力高的可怕 , 时尚杂志自然是变着花样夸女性 , 因此女性当然可以掌握更强的话语权了 。

至于男性那边 , 如果是一个正常人 , 不沾染黄赌毒 , 那他的消费能力确实很多时候还不如宠物 。 也就是那句著名的:男人消费能力不如贝贝(我家狗) 。 因此男性往往是被资本各种嫌弃的 , 自然也就没啥话语权 。 这里插个题外话:房子 。 房子是这个时代最时髦、最昂贵、最能给人贴标签的奢侈品 , 至于为啥要买房子 , 那就仁者见仁了 。
本来日本照这样发展下去也没啥 , 顶多日本男性永远配不上日本女性 , 但实际现实则更加残酷 。
在1991年 , 每名大学生毕业之后平均有2.86家公司的岗位在等着 。 到了2000年 , 这个数据就跌到了0.99 , 考虑到这还是平均之后的数据 , 头部人才往往可以收获多家公司的offer , 那么就意味着会有至少1%以上的人找不到工作 。
没错 , 日本的泡沫时代就迎来了尾声 , 日本开始了“失去的20年” 。
任何社会现象的背后 , 一定会伴随着经济的变化 , 日本女权思潮的发展 , 说白了还是因为日本经济发展 , 带来了城市化的红利 , 给了女性可以进入到大都市的上升通道 。 但是问题在于 , 当经济泡沫破裂之后 , 社会上的各种企业相继迎来了末路:倒闭的倒闭 , 裁员的裁员 , 工作岗位不断减少 , 直接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全员内卷 。 日本职场给大家演示了什么叫现代社会的“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
就业岗位的不足 , 使得整个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开始了大量内卷 , 职场迎来了“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的残酷模式 。 于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 日本男性、女性群体也出现了新的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