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

当川台90后采访人员团首次探堆 ,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两天 , 三星堆文物“盲盒”越开越刺激 。 祭祀坑旁、修复间里 , 一双双年轻的眼睛时刻“警惕” , 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 首次到文物考古核心区域采访 , 三位川台年轻采访人员赵晴、叶思迪、彭琳有怎样的感受 , 来看他们发回的一线手记 。
|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
本文图片

赵晴:第一次站在祭祀坑前 , 我多希望自己拥有火眼金睛!
【|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6月12日中午 , 我和同事刚到达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 我曾想象过见到“堆堆”的样子 , 但当真的置身7号坑旁 , 我还是被震撼了 。 从坑口向下近2米的位置 , 露出密密麻麻、交错堆叠的青铜器 , 混杂着金箔碎片与填土 , 几乎铺满了坑底 。 角落就是那件鼎鼎大名的龟背形网格状器 。
|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
本文图片

“器物上发现了一些丝织品残余 , 网格表面发现红色的痕迹 , 我们推测有可能也是丝织物残存的红彩。 ”7号坑负责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的一段话瞬间让我幸福不已 。
丝织品难以保存 , 其残留物和器物碎片、填土、灰烬混杂在一起 , 极难靠肉眼辨认 。 1986年1、2号坑出土物中 , 考古科研人员没有发现织物 , 但青铜大立人的华服留给了世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 30多年后 , 我们终于听到了古蜀丝语的回音 。
|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
本文图片

在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掘中 , 寻找丝织物一直是重点 。 在科技手段的助力下 , 考古人员们收获颇丰 。 在4号坑灰烬层土样中发现丝绸 , 在6号坑木匣底部土样中发现丝蛋白信号 , 在3号坑、8号坑找到丝织品残留......
那么 , 发现丝织物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采访专家 , 我们得知 , 三星堆的部分丝织物极可能是在包裹住青铜器表面的状态下被掩埋的 , 这为研究三星堆器物规格、祭祀礼制提供了线索 。 此外 , “世界丝绸之源”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也出土了丝织品文物 , 同属长江流域 , 丝织品会是体现中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同要素吗?一切还停留在猜测阶段 。
|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
本文图片

来三星堆之前 , 最吸引我的是青铜立人、纵目面具这样醒目的大家伙 , 但真到了坑里 , 我发现考古人员更注重从一些“肉眼不可见”的东西中提取信息 。
以物品焚烧后的灰烬和土壤为例 , 对它的研究可以帮助考古人员还原古蜀先民祭祀礼制的地理位置、规则、流程 。
|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
本文图片

当然 , 能从这些细微之处提取信息 , 还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 。 显微镜观察和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极大提升了丝织品的考古信息提取水平 , 可惜的是 , 这次采访没有拍到工作人员运用相关技术的过程 , 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弥补这个遗憾 。
和青铜器、金器一样 , 无形的“宝藏”同样拥有澎湃的细节 , 它们就像串连难题的线索 , 最终引导历史迷雾交汇到某几个共性的大问题上 。 一次匆匆的拍摄和学习 , 难着过多笔墨 , 但我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 但愿我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 帮助我透过迷雾 , 去和古蜀先民“对话” , 去感受他们的信仰和悲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