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子思论利与义

【|孟子与子思论利与义】资治通鉴·周纪二
司马光
邹1人孟轲2见魏惠王3 。 王曰:“叟4 , 不远千里而来 , 亦有以利5吾国乎?”
【注释】
1 邹:邹国 , 一般称邾(zhū)国 , 先秦时期诸侯国 , 是鲁国的附庸国 , 在今山东邹城境内 , 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 。
2 孟轲:即孟子 。
3 魏惠王:姬姓 , 魏氏 , 名罃(yīng) , 魏国国君 , 又称梁惠王 。
4 叟:年老的男子 , 也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5 利:使有利 , 使获利 。
孟子曰:“君何必曰利 , 仁义而已1矣!君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2曰何以利吾身3 , 上下交4征利5而国危矣 。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未有义而后6其君者也 。 ”王曰:“善 。 ”
【注释】
1 而已:罢了 。
2 士庶人:士人和平民百姓 , 也泛指百姓 。
3 身:自身 , 自己 。
4 交:相互 。
5 征利:夺取利益 。
6 后:使在后 , 这里是怠慢的意思 。
|孟子与子思论利与义
本文图片

初1 , 孟子师2子思3 , 尝问牧民4之道何先5 。 子思曰:“先利之 。 ”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6 , 亦仁义而已矣 , 何必利?”
【注释】
1 初:当初 。
2 师:以……为师 。
3 子思:即孔伋(jí) 。 孔伋 , 字子思 , 鲁国人 , 孔子的嫡孙 , 父亲是孔鲤 。 子思师从曾参 , 是春秋末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 , 儒家的代表人物 , 一般认为《中庸》、《孝经》都是他的作品 。 他的思想被孟子继承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 因此后人一般将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
4 牧民:治理民众 , 管理百姓 。
5 何先:先做什么 。
6 教民:教育人民 , 教化百姓 。
子思曰:“仁义固1所以2利之也 。 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3 , 上不义则下乐4为诈也 。 此为不利大矣 。 故《易》5曰:‘利者 , 义之和6也 。 ’又曰:‘利用安身7 , 以崇德8也 。 ’此皆利之大者也 。 ”
【注释】
1 固:本来 。
2 所以:用来 。
3 不得其所:不能得到合适的位置 , 即不能得到满足 。
4 乐:乐于 。
5 《易》:即《周易》 。 下文中的两句分别选自《周易·乾文言》和《周易·系辞下》 。
6 和:和谐 , 协调 , 统一 。
7 利用安身:利为的是安稳自身 。
8 崇德:这里是培养高尚道德的意思 。
|孟子与子思论利与义
本文图片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 , 一也 。 夫唯1仁者为知仁义之利 , 不仁者不知也 。 故孟子对梁王2直3以仁义而不及利者 , 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
【注释】
1 唯:只有 。
2 梁王:即魏惠王 。
3 直:直说 。
邹国人孟轲进见魏惠王 。 魏惠王说:“老先生 , 不远千里来到魏国 , 也有什么办法用来使我的国家获利吧?”孟子说:“国君何必要说利 , 只是说仁义罢了!国君说有什么能使我的国家获利 , 大夫说有什么能使我的家族获利 , 百姓说有什么能使我自己获利 , 全国上下互相获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 没有有仁德的人却遗弃他的亲人的 , 没有守大义而怠慢自己的君主的 。 ”魏惠王说:“好啊 。 ”
当初 , 孟子拜子思为老师 , 曾经询问治理民众的方法该先做什么事 。 子思说:“先使他们获利 。 ”孟子说:“君子用来教化百姓 , 也只有仁义罢了 , 何必说利?”
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他们获利的 。 居上位的不仁那么下边的人就不能得到满足 , 居上位的不义那么下边的人就乐于做欺诈的事 。 这样造成的不利就大了 。 因此《周易》说:‘利 , 是义的协调统一 。 ’又说:‘利益为的是安稳自身 , 用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 ’这都是大的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