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夏至:朋友圈的“岁月静好”,却是古人的一道坎

夏至|夏至:朋友圈的“岁月静好”,却是古人的一道坎
本文图片

夏至资料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1日讯(采访人员万建辉)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 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 古人观察天象 , 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日 。 夏至到来 , 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日子开始了 , 对有空调和各种降温设施的现代人不算什么 , 但对古人 , 夏至到来意味着一道坎 , 大家要做好各种准备迎战这一年中最难熬的炎热、各种自然灾害和瘴气疫病 。
今天(6月21日)是夏至 , 武汉作家、文化学者任蒙说 , 对古人 , 哪怕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以前的中国人而言 , 夏至都不是今天微信朋友圈里的绿树荷花、岁月静好的诗意描述 , 对普通民众而言 , 夏至的到来 , 成了人们迎战酷暑灾害威胁的一种约定和动员 。
过去 , 夏天就是一场搏斗
任蒙介绍 , 有专家说夏至是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古代先民确认下来的 , 因为这一天白天最长 , 夜晚最短 , 成为华夏民族居住的东亚内陆区域季节变化的一个主要节点 。 后来 , 古代祖先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在星空旋转一周 , 所指不同部位与气候变化的不同节令对应得很准确 , 比如“斗指乙” , 为清明;“斗指午” , 为夏至 。
夏至的时间 , 现在定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两天 。 夏至之所以是个鲜明的时令界限 , 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 , 气候明显转入湿热 , 气温很高、湿度很大 , 空气湿闷 , 还时而出现雷阵雨恶劣天气 。 所以 , 很多地方流行一句谚语;“不过夏至不谈热” 。
伴随最炎热季节的到来 , 可能发生的风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 , 包括日常所见的蚊蝇蛇虫、易发疾病 , 农作物的病虫害等 , 都将危害生产生活 。
任蒙说 , 不要说几千年前的古代先民 , 就是在电扇、空调时代到来之前的现代中国人 , 家家户户靠摇蒲扇、摆竹床战胜酷热 , 家具热得发烫 , 高温难熬 。 夏天就是一场搏斗 , 很多人过一个夏天就会瘦掉十斤八斤肉 。
如今 , 夏至越来越显示出喜庆色彩
夏至祭神 , 至少从周代早期就开始了 , 是王朝以国家名义组织的祭祀仪式 , 目的是驱瘟辟邪 , 消除天灾疠瘴 。
老祖先出于对炎热的恐惧 , 便在夏季到来的日子 , 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抗拒恶劣时令 , 好像是千家万户相约一起防灾度夏 。 夏至的到来 , 成了古人迎战炎热夏季的一种约定和动员 , 于是就有了一个叫“夏至节”的古老节日 , 也叫“夏节” , 有的朝代还规定夏至百官放假 。 这个节日在历史上沿袭了很久 , 后来其主要内容转移到端午节之中了 。
夏至节衍化为全民族的端午节 , 具体起源和演变交替的时代已无从考证 。 但古代先民很隆重地过夏至 , 主要是出于驱害禳灾的目的 , 其主要活动也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的 , 具有现实针对性 , 并非源于图腾信仰 。 所以 ,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衍化 , 其节俗仍然保持着鲜明的“务实”特征 。 也就是说 , 人们过夏至的实际意义就是“逐疫” 。
插艾熏室、悬挂菖蒲、药汤沐身、喝雄黄酒等习俗 , 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端午节不可缺少的内容 , 夏至日没有更多特别的习俗 。 北方地区流行吃面 , 我们湖北武汉地区仍然是偏重于清热解暑一类的食品 , 比如绿豆糕、新鲜瓜果或腌制蛋类 。
近几十年来 ,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普及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 不再像早期那样对待夏至充满恐怖与畏惧气氛 , 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喜庆色彩 , 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快乐的日子 , 人们推出古代士大夫的夏至诗词配上美图转发 , 具有审美价值 , 显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珍爱 , 似乎成为一种最新流行的新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