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佛山校区一期建设工程正式动工 , 寸土寸金的禅城拿出了一期一百多亩土地 , 以靠前服务、专人跟进破解重重困难 , 全力推动项目落地 。 学校也将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核心 , 重点布局引领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趋势的专业和学科方向 , 为大湾区建设和佛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 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
在广州美院副教授谭红宇看来 , 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历史文化名城 , 以刚柔并济、温润如玉、风骨独标的地域特色 , 释放出的独特吸引力 。
谭红宇经常带研究生们来佛山 。 她把镜头对准佛山 , 一路拍摄的纪录片《师傅》在2016年获得第十届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奖” 。 去年 , 这部纪录片在佛山金马剧院等公开展播 。 纪录片从曾力、曾鹏两位从佛山走出去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出发 , 个人、家庭、地域、国家与民族的叙事张力满满 。
为了这部纪录片 , 谭红宇前后在佛山跟拍了5年之久 。 奔流的西江、竹林、犬吠、锦鲤、孩童、古琴、粤剧、龙舟、岭南婚礼、祭拜仪式、岭南传统建筑等 , 佛山地域文化生活中看似常见却又融入到艺术家骨子里的意象 , 在纪录片中频频出现 。 艺术家与他们所在的地域佛山的关系、他们成长的土壤与生活方式等等 , 都是谭红宇在她的记录中想要着力突出的 。
本文图片
动工仪式 。 黄钧波摄
高校与佛山城市的相互滋养与成全
谭红宇在佛山的5年跟拍 , 其实并非偶然 。
从幼时开始 , 她经常跟随父亲谭畅教授来往广佛之间 。 谭畅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州美院陶瓷雕塑专业的教授们 , 其实是佛山的常客 , 也是佛山的“贵人”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谭畅数次返回石湾创作 , 对于当时石湾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曾力曾鹏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这也揭开了广州美院与佛山之间 ,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渊源 , 广州美院与佛山之间有着天然和深厚的合作基础 。 该校陶瓷专业创立于1963年 , 高永坚院长、谭畅、胡博等一批知名教授着力倡导高校与民间产区的相互滋养 , 这批教授们与佛山的频繁互动 , 为广美相关专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注入了生命力旺盛的产区基因 。
解放初期 , 受广州市市长朱光的委派 , 高永坚、尹积昌、谭畅等以新美术工作者的身份 , 来到佛山 , 成立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 , 致力于恢复佛山石湾陶业 。
这一批新美术工作者带来了与时俱进的新思维方式 , 对佛山民间艺术的固有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 尤其是这些新美术工作者与刘传等石湾民间艺人、科技工作者的合作 , 新的印模技术、注浆技术、创作科研新思路等应运而生 , 也使得佛山陶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以快速恢复 。
在他们之后的胡博教授 , 于1964年来到石湾 。 他在佛山的创作既充分吸收佛山地方产区独特的艺术风格 , 又与佛山的传统陶塑适当拉开距离 ,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 他们调入广州美术学院 , 又在高校的石湾陶塑课程上 , 不遗余力地将佛山产区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等带入到象牙塔里 ,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高校学子 。 他还给与佛山陶瓷至高的评价:“石湾陶塑是中国传统雕塑最后的标本之一 。 石湾陶艺是活着的传统 。 ”这一论断震耳发聩 , 将佛山石湾陶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
此后 , 一方面 , 从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场延伸出的石湾美术陶瓷行业 , 成为人才鼎盛、资金雄厚、创造力蓬勃的陶艺重地 , 同样 , 以设计助推智造的建筑陶瓷行业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 并在改革开放以及后来的佛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率先突围 , 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设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 广州美术学院|广美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展有点“潮”,引领工艺新国潮!
- |佛山三水举行“庆七一·喜迎党的二十大”书画作品展
- 非遗文化|视频|佛山非遗在伽师“圈粉”,擦亮文化润疆名片
- |佛山:鼓励非遗传承人进校兼职任教
- |佛山南海平洲玉文化周7天17场活动嗨翻仲夏
- |【图集】佛山顺德水云间音乐季,“燃翻”演绎岭南音韵
- 佛山|佛山家长,这都是谁家的孩子,也太哇塞了吧!
- 广州美术学院|牵手广州美术学院,佛山狮山非遗文化寻求“出圈”
- 广州美术学院|2022广美毕业展观察系列之一:广美设计嘉年华 青春飞扬新力量
- |2022年广美本科生毕业作品展首场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