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李白写的庐山无人能及,苏轼不服挑战了一首,同是千古名篇,谁的意境更高( 二 )


文章插图

二、苏轼不服创作《题西林壁》
唐朝可以称得上是李白的诗歌时代,他创作的诗歌经常被后人称赞,在中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借鉴模仿李白诗歌的人,借着李白的诗歌,创作出自己的诗歌。然而这种行为被苏轼认为模仿,他认为这些人不过是模仿李白的诗词风格罢了。
他认为的创作,不是拾人牙慧,而是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用不同的写作风格,表达自己眼中的景致、情感。于是,苏轼来到了李白诗中的庐山,亲身体验之后,将自己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写了下来。
苏轼一连写了六首山水诗,其中《题西林壁》成为了千古名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李白写的庐山无人能及,苏轼不服挑战了一首,同是千古名篇,谁的意境更高
文章插图

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自己看见的庐山景色写了出来。诗词中,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景色。横着看庐山是七岭,侧看庐山则是山峰,远看庐山很小,近看庐山却又很高大。为什么你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是怎样的,只因为你身在庐山中。
这首诗的前两句,利用不同的角度去写庐山,把不同角度的庐山景色写了出来。后两句则表达出了为什么各种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是一样的,从而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我看到的庐山不一样呢,最后诗人回答,只是因为身在着庐山之中罢了。
【 庐山|李白写的庐山无人能及,苏轼不服挑战了一首,同是千古名篇,谁的意境更高】这首诗在整体上都是在刻画实际的景色,通过实际的景色,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也就成为了后人思考人生的一种解答。

庐山|李白写的庐山无人能及,苏轼不服挑战了一首,同是千古名篇,谁的意境更高
文章插图

三、两首诗的区别
首先,在李白的诗中,李白利用景物的描写让人们真正地去欣赏美景,这首诗站在浪漫主义色彩上,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眼前景物的沉醉。而苏轼的诗,虽然也是利用对实景的描写,但是他所表达的却是人生哲理。
他告诉后辈,一件事物具有多样性,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生,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两首诗,在写作思路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对景致的热爱,另一个则是对人生的思考,所表达的情感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李白与苏轼的经历不同。李白的一生放荡不羁,喜欢四处游玩,在写这首诗的时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唐朝愈发壮大,称得上是大唐盛况,李白不必忧国忧民,每日最大的乐趣就是游玩作诗。而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年岁即将过半,已经47岁了。

庐山|李白写的庐山无人能及,苏轼不服挑战了一首,同是千古名篇,谁的意境更高
文章插图

他的经历不像李白那般幸运,他经历了诸多打击,当登上庐山时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想的大多数是人生的道理。他站在庐山上,看着远处高低不同的山峰,就如同看见了自己的人生,不断地起伏跌宕。他不断地排解自己,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经历这些苦难,站在庐山上一番思考后,他明白了人生就像这山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
如果把事情看作山峰,那么事情也会有很多不同。我们身处这些事情中,却不知道事情的全貌,如果要想看见整件事情,就要摆脱这些高大的山峰,站在更高的地方,或许就能想明白事件的本身,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无论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是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同样,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或许可以领悟到不同的人生哲理,这也许就是诗歌本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