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好书·推荐|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

泰晤士报|好书·推荐|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
文章插图
《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手绘布鲁姆日明信片
# 阅读推荐 #
泰晤士报|好书·推荐|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
文章插图
《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
[爱]大卫·迪克森著
于国宽、巩咏梅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 虬根中催开绿色的花朵 #
“社区内的居民关系密切,这在如此规模的城市里并不多见,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各个阶层都不乏文韬武略、机智应对之士……”
乔伊斯在《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中,捕捉到这种市井谈天的情景。自那以后,很多写作高手对此都有成功尝试。
历史文献很少能够捕捉到口语语言的力量,而有实体的手工艺术品则完全不能。现在有关现代都柏林的声像资料极为丰富,但从史学家能够采用的角度讲,时间上不够久远不说,内容也过于繁杂。
【 泰晤士报|好书·推荐|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所以,文字记载的历史只能建基于文献、历史图片、建筑、考古以及物质文化上。我在这里的目标是尝试理解过去,而不是再造。但是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有些演员却将同台人挤进了阴影,因为那些有能力、富有的成年男性主导了20世纪前所有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一点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任何一篇常规的历史分析中。
退一步讲,如果我在这里的目的是理解都柏林的演变史,那么焦点就应该仍然特别停留在确实有影响力的人群当中。
在可能的情况下,这类能说明问题真相的配角人物才会被善加利用。
泰晤士报|好书·推荐|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
文章插图
作家安东尼·克洛宁眼中所见:1954年6月16日布鲁姆日,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在公爵街戴夫·拜尼的酒吧外面坐镇指挥。布鲁姆日五十周年庆典,声势浩大,有马拉的出租车队护卫,在圣蒂库弗的圆形石堡里轮流进餐作为开始。对乔伊斯作品的反对意见盛行一时,这次活动就是有针对性的一次反击。
故此,本书的重点放在中世纪预备期以后诞生的有文字记载的都柏林城市历史。一开始回顾的,是中世纪时期修建城墙之后的城镇历史,先是挪威人的小型王国,然后是英帝国属下的皇家自治市。
政治上,都柏林从九世纪以来开始凸显其重要性,但是前七百年在经济上对爱尔兰以及其他地区的影响却非常有限。
到16世纪末英国对整个爱尔兰岛实现有效统治,情况突然发生改变。随后的12章探讨的,是都柏林成为首都的四个世纪,直到2000年的历史。
写到2000年为止,我们与最近的历史事件已经距离很近了。但是我非常清楚,历史学家所做的评断(以及历史学界的思潮)会受所处时代的影响。
以写作本书对都柏林历史进行探究,这个想法酝酿于当该城正以“凯尔特虎”的名字吸引全球注意的时候。但是,本书成形的时候却处于经济萧条的阴影笼罩当中。
当时很多人对过去的事情在进行质疑和反思。不管怎样,我很幸运在自己周围有一群与自己拥有同样理念的历史研究学者。我们都相信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或者会发现延续数代却未被总结出来的传统模式,也有可能就是再次证明“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泰晤士报|好书·推荐|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
文章插图
★《都柏林:沧桑与活力之城》,虬根中催开绿色的花朵。
一座千年古都为何总能保持活力?这里有叶芝“凯尔特的薄暮”,有乔伊斯的“一小片阴云”,有王尔德“快乐的王子”,有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有萧伯纳和贝格特的舞台,这里是人文艺术浓郁的都柏林,也是政商云集的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