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三季: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见众生”( 三 )


来自东北的汪苏泷、李雪琴、小辣李嘉琦自带幽默属性 , 同样都是创作者的他们也更倾向于内容输出 , 因此在桃花坞的社会生态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凝聚在一起 , 组成了650电台 。
这不仅是性格和才华的相互吸引 , 同时也是人物原生关系的持续性延伸 。
近年来 , 像《毛雪汪》、《闪亮的日子》、《朋友请吃饭》等挖掘人物原生关系的“小鲜综”节目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 , 真实、接地气的互动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生动 。
650电台的团体关系就是这样 , 在充斥着陌生和尴尬的桃花坞里 , 650电台像是一个桃花源 , 延续了三季的故事不需要构建强烈的戏剧冲突 , 就能实现很好的“陪伴感” 。
650电台是《五十公里桃花坞》调节人物关系和情感张力的一个关键 , 同时 , 人物原生关系所带来的气氛也实现了节目想要传达的“治愈感” 。
这种人与人之间特殊的引力 , 或许正是《五十公里桃花坞》想要传达的社交魅力 。


“社交”的更多面
《五十公里桃花坞》中不同人之间碰撞出的不一样的火花 , 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真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社交关系 , 导演组让“桃花坞”成为一个“实验场域” , 更多的社会议题可以在节目里被讨论 。
从第一季的尝试 , 到第二季的延续 , 再到第三季的更进一步 , 冷眼在思考:《五十公里桃花坞》是否还能带来“社交”的更多面?
其实 , 从节目第三季播出以来 , 冷眼就注意到了一个问题:这一季素人嘉宾消失了 。

在第一季、第二季中 , 素人嘉宾一直是节目中相当重要的角色 。
比如第一季陈陈陈的行为艺术给节目带来了更多的看点和戏剧冲突 , 而“行为艺术”本身也成为节目中一个重要且亮眼的固定环节 , 像第一季中让坞民在户外一起睡觉的行为在第三季也得到了新的复刻 。
而第二季陈瑜和吴牧野的加入 , 也让观众看到不同行业人群之间社交理念的碰撞 。
冷眼也一直认为 , 多元的人群才能构建最真实的社交生态 , 不同的行业和理念其实更能够引发观众对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的思考 。

到了第三季 , 我们会发现:素人嘉宾隐身 , 桃花坞成了独属于明星的社交集会 。
不可否认 , 素人嘉宾的隐身确实让节目的关注点更为集中 , 但不可忽视的是 , 娱乐圈盘根错节的关系其实在不断渗透到节目之中 , 更多更深的社交关系隐藏在私下 , 表面看来更多是一片“祥和” 。
虽然这种做法让节目中的社交场更加自然和谐 , 但缺少的那部分星素互动也让节目和真实的社交世界有些脱节 。

素人嘉宾的缺失或许是导演组选择的一把“双刃剑” , 但节目最具有争议的地方在于“抱团” 。
“抱团”本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 , 在前几季节目中也很常见 。 性格特质的吸引 , 不同的熟悉程度 , 对社交不安全感的规避 , 本就会带来一系列的“抱团” , 而这种“抱团”也确实是节目在不断探讨的议题 。
但第三季节目中 , 导演组将家庭关系强化 , 金钱关系的分配与家庭密切挂钩 , 让社交中的“抱团”属性更甚 , 甚至分裂了节目的内容 。
比如本季节目中各个家庭都需要用“桃花币”购买当天的饮食日用 , 因此家庭成员会更倾向于相互合作实现家庭效益的最大化 , 而“桃花币”总数最低的的家庭也将面临着更换家庭成员的压力 , 坞民在集体中的社交自由被削弱 , 从而选择做更多的任务 , 维持家庭本身所带来的“安全感” 。

那么问题来了 , 如果没有新的社交“化学反应” , 那第三季节目的创新由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