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姜|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是封建制度失序的开始

武姜|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是封建制度失序的开始
文章插图
#郑庄公#《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大家都耳熟能详,它不仅作为教材的选文,同样也是《古文观止》的开卷文。虽然它是一篇散文经典,从叙事节奏和文字叙述角度来说都是佳作,但是它同样也是一篇描摹人性、彰显古人权谋的佳作。一、一场后宫引发的仇恨古时的皇室往往充满了血腥味,兄弟争夺王位闹出人命常常是家常便饭,《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就是兄弟争权的故事。事情发生在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孔子删减而成的《春秋》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记述的。相传郑武公在申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县)娶了一位妻子,因为娘家姓姜,所以史书记为武姜,并生了两个孩子。西周的封建制度讲究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大儿子顺理成章成了郑庄公,而小儿子就只能成为郑国的士大夫。武姜|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是封建制度失序的开始
文章插图
但是矛盾就在于武姜生大儿子的时候难产,所以她特别不待见大儿子,反而很宠爱小儿子。在郑武公还在世时,武姜就经常吹枕边风,让国君废长立幼,让小儿子继承诸侯之位,但是郑武公没答应。等到大儿子继承诸侯位,成为郑庄公的时候,武姜还执着地为小儿子谋取利益,甚至让郑庄公给弟弟一块非常重要的封地。古时封地是有讲究的,因为关系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封地的所在。郑庄公的弟弟虽然会有封地,但是在哪里还是得由郑庄公说了算。那么武姜为小儿子向大儿子请了什么封地呢?《左传》记载:为之请制。注释后面提到,制,地名,又名虎牢,在今河南巩县东。虎牢关可谓是古之险要。但是郑庄公也不好直接拒绝自己的母亲,或者说这个地方太重要了,不能给弟弟。所以他就说,制这个地方是险要的城池,虢国公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都可以。于是武姜就大大方方挑了京这个地方。由此小儿子便成了京城大叔,并暗暗开始谋划篡夺哥哥的国君之位。二、京城大叔的手段-蚕食那么如何才能登上国君之位呢,京城大叔想到就是以京这个城池为据点,一步步蚕食郑国国君统治的土地。首先,他把京的围墙给造得更高一些。古代城池建造都是有一定规格的,大城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城墙的1/3,而中等城市的城墙不应该超过都城的1/5,小的城池不应该超过1/9。因为都在一个国家内,所以城池建造高的围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除非管理这座城的统治者另有所图。京城大叔就是那个另有所图的人。仰仗着自己是国君的弟弟,京城大叔明目张胆地就开始造城墙了,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己没有做得过分,母亲也会帮他说话。但这种手段拼得就是速度和心跳,因为他不知道郑庄公什么时候会对他下手,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争取一切可能谋取自身利益,为未来的篡位蓄势。他的第二个动作就是让京周边的小城在遵从国君的直辖管理时,又服从自己的管理。而在国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他又把这些自己有管辖权的城池并入到自己封地,直到廪延这个地方。但是就在这个阶段,京城大叔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在没有明确郑国真正实力之前,他率先准备攻击郑国都城,这最终让郑庄公有了出兵的由头,在京这个城池投降之后,京城大叔彻底失势,在鄢这个地方被哥哥击败,最终出逃到了共,所以史书上称他为共叔。很多人会觉得京城大叔野心太大,没有以兄弟之礼对待哥哥,最终失去了士大夫的位置,败逃。但是反过来一想,京城大叔不傻,如果老老实实臣服于郑庄公,不一定郑庄公就会放过他,反而是拼死一搏,或许可以绝处逢生。这就是王位争夺战的残酷之处。三、郑庄公的险招所谓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当时礼乐制度影响下,贵族们特别讲究做事的规范,凡事都要有名头,出动军队这种国之重器,更是需要朝廷众臣和全国的支持。按理说郑庄公直到母亲曾为弟弟谋取自己的位置,自然也不会对共叔放松警惕的。所以他不是不想对弟弟出手,只是想要师出有名。他之所以纵容母亲和弟弟的要求,其实就是想撇清自己的责任。他想要传递给所有人的信息是我没有想要我弟弟死,但是他想要祸乱朝纲,我不得不出兵讨伐叛乱。也就是说,我没有错,错的是我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