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静听勃拉姆斯(经典流芳)( 二 )


勃拉姆斯共写有4部交响曲,后3部都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气呵成,第一部写作过程却无比艰难。克拉拉见到其第一乐章草稿时,勃拉姆斯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写其他体裁他信心满满,唯独这一曲让他挣扎了近20年。症结在哪里?主题的确立及其发展、情绪的推动、转折及最终目的、曲式谋划、乐章间的对比和统一,这些常规问题在大型作品里当然要难得多,但最难的是面对贝多芬的交响曲丰碑,他痛苦地对朋友说:“我永远无法完成一部交响曲了!你能想象吗,巨人的脚步声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精神压力!”
的确,勃拉姆斯不仅要继承更要超越。1876年11月,43岁的勃拉姆斯终于将C小调第一交响曲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先在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亮相,一个月后奏响在交响曲体裁的诞生地曼海姆,再之后是维也纳、莱比锡、伦敦等音乐文化重镇。这部大作无论从音乐形式还是精神气质上都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热爱他的听众欢呼:贝多芬后继有人了!关于末乐章主题与贝多芬《欢乐颂》相似的质疑,勃拉姆斯并不回避。这的确不重要,作品之隽永在于经得起聆赏和推敲的完美形式。这部乐章表达了一种崇高情怀,与此同时,它又因自由的调性运用、灵动的主题变形、温暖如歌的旋律、飘逸的乐思涌动,特别是具有贝多芬交响曲里不可能听到的迷惘、犹疑和隐忍而显现出浪漫气质。
紧跟第一交响曲首演之后的第二交响曲,作曲家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这部被人称作“田园”的交响曲音响明丽、发展从容自然,虽然孤寂和忧伤仍如影随形。后两部交响曲写于勃拉姆斯50岁以后,第三交响曲粗犷雄浑,悲壮孤傲;第四交响曲则因末乐章采用了巴洛克时期的恰空,即固定低音变奏形式,显得古雅严正。
如今看来,当年的音乐美学论战使很多人说了过头的话。其实他们的音乐和理论各有价值,甚至殊途同归,共同构建起了让世人流连忘返的声音殿堂。勃拉姆斯的4部交响曲早已被公认为欧洲音乐史上的扛鼎之作,更是无数爱乐人的心中珍宝,舒曼早已说过,“胜利的桂冠一定在等待他。”
如果对勃拉姆斯的印象只限于交响曲,就流于片面了。我们可以从不同体裁感受作曲家性格的多样化,例如情绪瞬间转换甚至略带神经质的钢琴独奏曲,华丽壮美的协奏曲,设计精巧的室内乐,以及质朴如民谣或细腻深情的艺术歌曲……你可能前一刻还在他深邃复杂的乐思中迷路,后一刻便被他吉普赛风格的舞曲裹挟,他既可严肃得拒人千里之外,也可亲切宛如老友。
而无论千变万化,悲剧情怀仍是勃拉姆斯音乐的底色,那种难以摆脱的阴霾和迷惘甚至成为一些人远离他音乐的理由。勃拉姆斯的生命主题就是孤独。除了亲爱的克拉拉,他也有过数位心仪的异性朋友,但最终还是执拗地选择了独身,一如对古典传统的忠诚。1896年5月,他听到克拉拉的死讯,慌乱中竟然坐错了火车,在路上狂奔两天后终于在下葬时刻赶到,亲手撒下一抔告别的黄土。
第二年春天,1897年4月,勃拉姆斯也合上了双眼。正如雷姆克作词、勃拉姆斯谱曲的《林中恬静》中所吟唱的:
我在你足旁坐下,安享林中恬静
微风轻拂,思绪穿过树梢。
静默着,我把头沉入你怀中,
微微颤抖的手环抱你的双膝。
夕阳西下,残霞满天,
远处夜莺歌声婉转。
电子信箱:rmrbgjfk@163.com
版式设计、人物素描:蔡华伟
【 交响曲|静听勃拉姆斯(经典流芳)】《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20日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