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玄奘与慧能同样是佛学高僧,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来源:国学堂玄奘和慧能两位大师都是唐代人,他们分别是慈恩宗(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祖师,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
高僧|玄奘与慧能同样是佛学高僧,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文章插图
玄奘法师(602—664),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其佛学修养举世无双。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后遍访天下高僧,在佛学理论基础上勤下苦功。成年后又游历西域,在前后长达十七年的万里跋涉中,见闻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带回六百多部经典,有着异常丰富的留学经历,而且精通梵文,被尊为当时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大的佛教研究中心——那烂陀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享受上宾礼遇。在公元642年,由印度历史上着名的戒日王专门为他在首都曲女城(今加瑙吉市)主持召开的辩论大法会上,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大乘教徒尊他为“大乘天”(即“大乘的神”);与他辩论最激烈的小乘教徒,也不得不折服在其脚下,尊他为“解脱天”(即“解脱的神”)。一位中国的学者,以如此渊博的才识,在印度的论坛上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使在座的数千法师为之折服,这极大地震惊了印度佛教界。它不仅标志着中华佛学已超越印度,还标志着玄奘法师已成为世界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这在世界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曲女城大法会被作为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载入印度的史册。从西域回国后,玄奘法师又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主持译经无数,尤其对唯识宗的精妙玄理,复杂的逻辑思辨,有着透彻的研究。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可以说古今罕见。我们再来看看慧能。慧能(638—713),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在青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甚至可以说大字不识。他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在去湖北黄梅东山寺参礼五祖弘忍之前,只是零星地听别人讲述过一些佛经如《金刚经》,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他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译过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鳖”。
高僧|玄奘与慧能同样是佛学高僧,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文章插图
按说,这两个人简直没法比较。但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经过了短期的辉煌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唐末即走向衰落,宋元以后几成绝响。而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却风行海内,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他的《坛经》,穿越千年,发扬光大,世代流传,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如何解释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实事求是地说,慧能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最大的过人之处,不在顿渐之分,而在于他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场革命。比如他的“人人都有佛性”的思想非常鲜明,第一次见弘忍时,他就明确表白:“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獦獠与和尚不同,佛性何有差异?”比如他的“明心见性,自修自悟”的禅法理论,认为“菩提须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佛、众生,几无差别”;比如他的“顿悟”说,认为瞬间觉悟,见性成佛,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而且他认为“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能顿悟不仅简单,而且还说明这个修行人有上上根器,有慧根,既然如此,大家何乐而不为?比如说他将坐禅修行寓于日常生活,所谓“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不讲外在形式,只强调内心的“无念、无住、无相”,非常为平民和大众所喜爱。佛教传统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皈依三宝”,这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是觉,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法是正,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僧是净,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传统佛法的解释,这三皈依都是向外的,是外在于人的,皈依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刻苦修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