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作者】: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
【译文】: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 。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
【注释】: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
【赏析】: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 。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 。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 。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 。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 。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 。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 。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 。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 。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 。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
- 《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留别妻全诗的意思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翻译赏析,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全诗的意思
- 《乐游原/登乐游原》原文翻译赏析,乐游原/登乐游原全诗的意思
-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译赏析,峨眉山月歌全诗的意思
- 《送友人》原文翻译赏析,送友人全诗的意思
- 《池上》原文翻译赏析,池上全诗的意思
- 《小至》原文翻译赏析,小至全诗的意思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翻译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全诗的意思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原文翻译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全诗的意思
-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翻译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全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