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逷|宋太宗好医,李后主成了试药人?

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这是清代诗人郭麐(lín)《南唐杂咏》中的名句。郭麐少负神童之名,因科举不第,29岁转向诗文书画,游学于姚鼐(被称为“清代古文第一人”)门下,坊间对其评价不一。晚辈诗人丁绍仪讥讽道:“郭词亦具荔枝之形,然已在一日变色,二日变味时矣。”
李景逷|宋太宗好医,李后主成了试药人?
文章插图
(唐)韩干《照夜白图》,有李煜题字“韩干画照夜白”
《南唐杂咏》得文坛领袖袁枚推重,为后人所知,该句被认为是对李后主的最准确评价,可惜只有清人才会有此误解。
清代之前,李后主文集尚存。据《宋史》载,共十卷,另集略十卷,诗一卷。明代仍存十卷。至清康熙时全部亡佚,只剩12篇文章(其中3篇疑伪),无法读出李后主的思想脉络。于是,李后主成了“专业词人+亡国之君”。
李后主在词的发展史上有开拓性贡献。王国维先生说:“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伟大词人真就做不好君王吗?宋太祖赵匡胤说:“李煜(即李后主)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留下一个千古之谜:李后主如此庸懦无能,宋太宗赵光义又何必毒死他呢?
常见解释有两种:
其一,李煜并非昏君,他对赵家江山仍有威胁。
其二,宋太宗好医,李煜被当成试验品。
二说皆有一定道理。
李后主可能不姓李
南唐开国者李昪(biàn)本是孤儿,被南吴王杨行密收留。后因杨家诸子不容,转由部将徐温抚养,改名徐知诰。
徐温年轻时贩盐为业,后随杨行密起事,虽无战功,亦列为“三十六英雄”之一。杨行密去世后,徐温等起兵,杀杨行密长子,立次子,徐温得以大权独揽,成为权臣。
徐温原想把家业交给长子徐知训,没想到徐知训被部将所杀,只好暂交养子徐知诰(也就是李昪)管理,以待次子徐知询长大后接手。没想到徐温突然病故,李昪趁机崛起,干脆篡夺了南吴的江山。
一开始,李昪建的是齐国,上位三年后,又突然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并恢复了自己的“旧姓”。
对于李昪的“自称”,历代不以为然。宋代欧阳修写道:“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而徐氏父子,区区诈力,裴回(意同徘徊)三主。”意思是,“编骗”痕迹过重,所以帝位只传了三代。
僭称唐朝皇室后裔,好处是笼络北方士族,缺点则有二:
首先,杨行密余党、徐温余党深知李昪的底细,皆不服气,所以南唐从成立起,内部便派系林立,南北士族矛盾激化。
其次,南唐不得不继承唐朝的政策,当时列强割据,都渴望得到契丹帮助,南唐与契丹不接壤,彼此都有“远交近攻”的需要,双方也曾联手,可唐朝与契丹是死敌,南唐想装正统,也只好与契丹为敌。
在位十九年 十四年在打仗
李昪虽是篡位者,但英明、节俭、爱民。上位后,群臣建议:“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李昪回答说:“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
在位6年,寝殿烛台竟是马厩中的旧物,且不用蜡烛,只用乌臼子油,“宫砌无新树,宫衣无组绣,宫乐尽尘埃”。南宋陆游称赞他“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也”。
李昪立长子李璟为太子,却不喜欢李璟,认为他“聪悟迷惑,阔于听断。故多为左右所沮”。意思是聪明是聪明,但没主见,易被左右欺骗。
李昪一度喜欢小儿子李景逷,一次李昪去李璟的宫殿,见他竟自操琴,大怒。李昪的宠妃、李景逷的母亲种夫人趁机说:“李景逷的才能高于李璟。”当时李景逷才4岁,李昪立刻警觉,命令种夫人出家当尼姑,李景逷从此被冷落。到李昪死,也没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