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陈钧德特展:曾经的油画“隐者”,那些赤诚与生命之光( 二 )


文章图片

颜文樑作品《外滩风光》
陈钧德也是闵希文最看中的学生 , 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 信中闵希文称其为“学弟” , 信中两人聊作品、聊艺术观念、分享艺术的点滴 。 在闵希文的作品中 , 我们同样能看到炙热的色彩 。
艺术|陈钧德特展:曾经的油画“隐者”,那些赤诚与生命之光
文章图片

闵希文与陈钧德的通信
陈钧德的艺术滋养还来自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 。 1960年代 , 林风眠隐居于上海南昌路 , 陈钧德主动登门拜访了林风眠 , 此后便时常带着作品求教 , 直至林风眠离开上海 , 林风眠曾当面示范传授画作的“灵动与透气” , 并赠其一件色彩浓烈的盆花 , 可惜的是虽然陈钧德对这件作品异常珍惜 , 但却因为数次搬家 , 无奈遗失 , 现在仅可见照片 , 但照片中的色彩 , 亦可在陈钧德的用色中找到延续的可能 。
艺术|陈钧德特展:曾经的油画“隐者”,那些赤诚与生命之光
文章图片

展览中 , 陈钧德作品《家乡的河》 , 可见其受林风眠的影响
展览中一张1977年、陈钧德夫妇在复兴公园欣赏刘海粟作画的照片也颇有故事 , 透露了两人的情谊 。 刘海粟住在复兴公园对面 , 有过不少复兴公园的写生 , 展览将陈钧德1977年画的《复兴公园雪霁》与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的刘海粟所作《复兴公园》并排陈列 , 令人兴味盎然的是 , 馆藏作品原本无标题、无落款日期 , 但据陈钧德家属提供的照片“考证”出 , 这两件作品或为当年刘海粟与陈钧德同时、同地、同题创作的《复兴公园》 , 这也是两代人创作的同题作品首次“同台展出” 。 同时展出的还有他们在上海大厦同角度画的外滩风光 , 也可见他们艺术上的借鉴 。
艺术|陈钧德特展:曾经的油画“隐者”,那些赤诚与生命之光
文章图片

陈钧德1977年画的《复兴公园雪霁》(右)和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刘海粟的《复兴公园》
陈钧德结识刘海粟是因为他小妹的画友罗兆莲 , 罗兆莲自幼拜教于刘海粟的夫人夏伊乔门下学习绘画 。 在罗兆莲的引荐下 , 陈钧德结识了刘海粟 , 两人也经常碰面 , 成就了姻缘 。
艺术|陈钧德特展:曾经的油画“隐者”,那些赤诚与生命之光
文章图片

1977年 , 陈钧德夫妇与刘海粟在复兴公园写生 。
刘海粟还曾赠陈钧德《芭蕉樱桃图》 , 并题“流光容易把人抛 , 红了樱桃 , 绿了芭蕉” , 道出了时间的可贵 , 鼓励他在画布上的挥洒与探索 , 并寄语陈钧德:“认定方向 , 走自己的路 。 ”
1977年 , 陈钧德获机会前往北京 , 刘海粟得知后提示他一定要去故宫参观藏画 , 并给徐邦达写引荐信;1979年 , 刘海粟赴京参加全国文代会 , 刘海粟请他代见张伯驹 。 与他们的接触 , 也让陈钧德上溯了中国艺术传统 , 对其作品写意的用笔、概括的造型或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王国维等撰写的中国传统艺术论著他也反复钻研 , 深入领悟 。
艺术|陈钧德特展:曾经的油画“隐者”,那些赤诚与生命之光
文章图片

1970年 , 33岁的陈钧德画的《怀古山水》
陈钧德也在刘海粟安排的活动中结识了关良 。 两人私交甚笃 , 一谈起印象派、野兽派他们就思绪飞扬、手舞足蹈 。 关良也曾寄语陈钧德“大胆创新”“无声胜有声”并赠予陈钧德夫妇《钟馗嫁妹》 。 特殊年代中 , 这些被“边缘化”的老艺术家悄悄向年轻的陈钧德传授艺术 , 他们宛若灯塔 , 让灰色年代的陈钧德不觉得艺术探索的孤独 , 他的创作风格与刘海粟、林风眠、关良等一脉相承 , 在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中国遭遇“封杀”的时期 , 引导他延续探索和发展艺术 。 陈钧德对前辈艺术家的学识、人品格外敬重 。 他曾回忆:“与老先生交往 , 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技巧 , 而是学到他们对绘画的态度和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