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丨朱子读书法05 读书一定有方法

|日课丨朱子读书法05 读书一定有方法
本文图片

每天一课读经典 , 这里是尔雅书苑 。 今天我们开始《朱子读书法》第5讲 。 欢迎留言交流 。
先生《记稽古阁》有曰:人之有是身也 , 则必有是心;有是心也 , 则必有是理 。 若仁、义、礼、智之为体 , 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为用 , 是则人皆有之 , 非由外铄我也 。 然圣人之所以教 , 不使学者收视反听 , 一以反求诸心为是 , 而必曰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 又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力行之 , 何哉?盖理虽在我 , 而或蔽于气禀 , 物欲之私 , 则不能以自见 。 学虽在外 , 然皆所以讲乎此理之实及其浃洽贯通而自得之则 , 又初无内外、精粗之间也 。 世变俗衰 , 士不知学 , 挟册读书者既不过于夸多斗靡以为利禄之计 , 其有意于为己者又直以为可以取足于心 , 而无俟于他求也 , 是以堕于佛老虚空之邪见 , 而于义理之正、法度之详有不察焉 。 其幸而或知理之在我 , 与夫学之不可以不讲者 , 则又不知循序致详 , 虚心一意 , 从容以会乎在我之本然 , 是以急遽浅迫 , 终不能浃洽而贯通也 。 鸣呼!是岂学之果不可为 , 书之果不可读 , 而古先圣贤所以垂世立教果无益于后来也哉?道之不明可叹也已 。 (辅广辑录部分·纲领05)
先生《记稽古阁》有曰:人之有是身也 , 则必有是心;有是心也 , 则必有是理 。 若仁、义、礼、智之为体 , 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为用 , 是则人皆有之 , 非由外铄我也 。
朱熹在《记稽古阔》中写道:人有这个身体 , 一定有这个心;有这个心 , 也一定有这个道理 。 如果仁、义、礼、智是本体 , 侧隐、羞恶、恭敬、是非就是本体的表现 , 每个人都有 , 并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 。
然圣人之所以教 , 不使学者收视反听 , 一以反求诸心为是 , 而必曰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 又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力行之 , 何哉?盖理虽在我 , 而或蔽于气禀 , 物欲之私 , 则不能以自见 。
但圣人教人 , 使学习者不为外物惊扰 , 完全采用反省内心的方式 。 一定要说借助《诗经》来抒发情感 , 借助《礼记》立身行事 , 借助《乐记》赞顿成功 , 又称广泛学习 , 仔细求证 , 谨慎思考 , 清晰辨别 , 然后去努力践行 , 为什么呢?因为道理虽然与我同在 , 但由于个人气质、物欲等因素的影响 , 有可能无法自知 。
虽然自我修炼是学习的不二法门 , 但是受个人气质、外界诱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 挖掘自身潜能 , 这就需要通过拜师 , 或者读书等途径帮助自己提升 。
学虽在外 , 然皆所以讲乎此理之实及其浃洽贯通而自得之则 , 又初无内外、精粗之间也 。 世变俗衰 , 士不知学 , 挟册读书者既不过于夸多斗靡以为利禄之计 , 其有意于为己者又直以为可以取足于心 , 而无俟于他求也 , 是以堕于佛老虚空之邪见 , 而于义理之正、法度之详有不察焉 。
学问虽然是身外之物 , 但它所讲求的都是真正的道理 , 以及能够和谐贯通自然习得的法则 , 本来就没有什么内外、精粗的区别 。 世道变迁 , 风俗转坏 , 士人不知道求学 , 而求学读书之人也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章写得长、辞藻华丽 , 作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而已 。 真正想修养自身德行的人 , 又认为修行完全可以靠涵养自己的心性取得 , 不需要借助外物 , 因此难免被佛家、老庄等虚空之说所影响 , 对于义理是否正确、法度是否详明一概置之不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