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只此青绿,古典长卷浩浩汤汤照见今人

杨浥堃
编者按
【当代人|只此青绿,古典长卷浩浩汤汤照见今人】2017年9月15日 , 故宫博物院曾举办名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 绢本设色长卷《千里江山图》与观众见面 , 带起了一股审美潮流上的“青绿山水热” 。 长1191.5厘米的长卷上 , 峰峦叠嶂、高崖飞瀑 , 野渡水榭隐于山川湖泊之间 , 南北山水、共集一卷 , 千里江山、浩浩汤汤 。 2021年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被搬上舞台 。
以图画为种子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并不鲜见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却在其中显得独特而优美 。 舞台上 , 宋代仕女、宫廷女官、翩翩才子、莘莘匠人逐一登场 , 而统领全剧的 , 却是三双独特的眼睛:展卷人、少年希孟和青绿意象 。
青绿意象是东方“美”的提纯 , 是全剧“审美的眼睛” 。 如同《千里江山图》独步宋代画坛 , 步移景异穿越千百年 , 依然能够震撼观者 。 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 , 走入了观众的心灵 。 然而 , 让作品跳出“就事论事”窠臼的 , 要数主创的妙笔——另外两双眼睛——少年希孟与展卷人 , 以及他们之间的对撞 。 少年希孟是全剧“叙事的眼睛” , 十八岁的天才少年于江南山水间绘此长卷 。 他对生活的体察、对人事物的描摹、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贯穿始终 。 而展卷人则是全剧“当下的眼睛” , 有了它 , 全剧从“宋代审美的图解”和“少年画师传奇”中飘然直上 , 多了一层现代的维度、一笔独属于当代人的表达 。 而这两双眼睛不断的交汇、发现、碰撞则让古典之美与今人之思交相呼应 , 令人不禁赞叹: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方式——古典文化为筋骨、当代表达作视点 , 舞台上不仅呈现了《千里江山图》 , 还有图卷中蕴含的故事与哲思 , 更有独属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
艺术作品的“当下性”与“恒定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命题 , 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作 , 则能很好地将其熔于一炉 。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几千年来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蓬勃不息;而当下性则依靠创作者对时代命脉的准确把握:舞台作品不仅仅是观赏性的、更是思想性的 。
《千里江山图》是什么?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答案:它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一段属于古中国的未解之谜 。 而《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却在其中看到了另一重含义 。 《千里江山图》作为载体 , 不仅承载了画师、观者 , 更承载了构成长卷的另一些人 , 往往被人忽略的匠人——劳作者 。 《千里江山图》中所绘的生活场景、劳作场景被创作者们赋予了三重含义 , 劳作者既是画中人、也是画外人、更是被研究的对象 。 画家描摹他们 , 他们的劳动成果构成画作不可分割的部分 , 劳作者的手艺更是与画作一同流传千年 , 成为了人们研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 , 令人感怀的是每一段匠人们对少年希孟的内心低语 , 他们将自己的辛勤的劳动融于丹青长卷之中 。
长卷有形而手艺无形 , 画家有名而匠人无名 , 正因为创作者的当代视角 , 通过展卷人将有名与无名、有形与无形共同呈现在一个舞台上 , 它们携手将沉淀千年的美带到观众面前 。 这是创作的提纯、更是当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必须——“当下性”与“恒定性”兼具 , 通过古老的文化 , 向世界传递当下中国创作者的思考与声音 。
舞台上 , 当展卷人与少年希孟目光交错 , 他们相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 跨越千年 , 他们共享同一轮明月、体会同一种自血脉中不断流传的文化感悟 。 这种“通感”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 , 更是当代中国的:曾经属于王公贵族的亭台楼阁早已成为平民百姓参观学习的博物院 , 宫廷画师与普通劳动者一同因长卷而千年不朽 , 面前的画作上延绵不绝是青绿山水 , 抬望眼人民的江山不朽长青 。 这才是属于当代中国的“舞绘《千里江山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