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中秋节俗中的文化理想
中秋时节 , 月光皎洁明亮 , 是赏月的好时机 。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 其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 , 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 自古以来 , 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 , 流传至今 , 经久不息 。 中秋节俗中的文化理想是如何绵延至今的?
祭月仪式与礼乐文化
中秋节的最早起源和祭月仪式相关 。 从亚洲的两河流域到南美的墨西哥 ,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祭月仪式存在 , 我国古代也存在秋分祀月的传统 。
月球的运行规律与农耕相关 , 而中秋时节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 原始人类通过类比联想将月球、作物的繁殖与大地母性相联系 , 这些相互联系的概念组成了一套家族相似的体系 。 虽然在中国古代 , 官方的祭月仪式仍有祈求丰产之意 , 但《礼记》中记载的祭月仪式已经由直观功利性的生殖崇拜逐渐向尊重自然规律转化 。
一方面 , 自周朝以后 , 中国人开始产生一套有关世界秩序的“阴阳”观念 , 月的诸多属性 , 归于这套体系中“阴”所包含的范畴 。 《礼记》中一些文献都强调了这一点 , 并且说明了周代所祭之月代表了某种自然规律和秩序 , 而非神力的载体 。 另一方面 , 统治者从自然规律与秩序推及社会规律与秩序 , 官方祭月仪式已有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含义 , 成为礼乐文化的一部分 。 随着儒家礼乐思想的萌芽和人文精神的成长 , 原始自然崇拜思想逐渐式微 , 至少在周代 , 官方祭月的目的发生转化 , 从对有神性的月或月神之功利性的崇拜转向了对万物运行规律、社会秩序的追求 。
周人认为 , 自然运行的规律、秩序 , 与人世间的规律秩序是同构的 , 这样 , 通过祭月仪式 , 就将对自然规律的崇拜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统一起来 , 并最终达到让社会和谐的目的 。 统治者通过秋分祭月的仪式 , 教育官员和人民事君尽职 。 仪式的原理即在于 , 宇宙的运行有其规律与秩序 , 日、月等自然星辰各守其分 , 不同的人员也应该各尽其职 , 对自然界规律的敬重即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
中秋赏月与节俗成形
【时期|中秋节俗中的文化理想】除了祭月之外 , 文人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赏月活动 , 这是一种诗意的审美活动 。
赏月 , 与美丽动人的月色以及人们对月亮的想象相关 。 《诗经·陈风》中就有《月出》一篇 , 将月色与美人相应 , 南朝谢庄的《月赋》中则有“升清质之悠悠 , 降澄辉之蔼蔼 。 列宿掩缛 , 长河韬映;柔祇雪凝 , 圆灵水镜;连观霜缟 , 周除冰净……”之段落描绘月色之美 。 在月光的普照下 , 世间的景象皆成美景 , 令人们陶醉愉悦 。
文人中秋赏月的习俗最早见于魏晋时期 。 《晋书》卷九十二曰:“谢尚时镇牛渚 , 秋夜乘月 。 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 ”欧阳詹《玩月诗序》云:“玩月 , 古也 , 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 。 ”可见当时已出现文人有组织的赏月活动 , 这种赏月活动是与民间信仰及官方的祭月仪式不同的自由的审美活动 , 是中秋习俗形成的又一来源 。
到了宋代 , 赏月与拜月 , 共同构成了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的两个方面 。 从宋代开始 , 中秋节放假一天 , 民间团圆娱乐 , 加上自周以来祭月活动的历史 , 以及文人赏月活动的影响 , 几种因素汇聚在一起造就了为今人所熟知的中秋节的样态 , 这成为中秋作为民俗节日正式形成的首要标志 。
中秋节正式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于 , 民间信仰在宋代已融入中秋活动中 。 苏轼《望海楼晚景》诗“楼下谁家烧夜香 , 玉笙哀怨弄初凉 。 临风有客吟秋扇 , 拜月无人见晚妆” , 提到了民间拜月这一行为 。 在宋代 , 中秋之夜 , 人们“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 , 各有所期 。 男则愿早步蟾宫……女则澹竚装饰 , 则愿貌似嫦娥 , 圆如皓月” 。 由此可见 , 民间信仰已对中秋节造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
- 同时代$「津门网」他是画家任熊之子,其构图饱满色彩丰富,不流于世俗
- 四大文明古国&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华,可惜十人九不知
- 园林&春节这个古代“冷门”风雅习俗,在园林博物馆展出
- 清逸之|春节这个古代“冷门”风雅习俗,在园林博物馆展出
- 春节!「虎风虎韵齐鲁行」赵金厚专栏 | 过春节 话习俗
- 春节|民间风俗“腊月扫家三不动”,说的是哪三件事儿?老祖宗的智慧
- 民国时期$晋南农村76岁大娘爱收藏,看她收藏的民国时期的结婚证是啥样!
- 老妪|雅俗共赏收获更多乐趣
- 留瑞#品年猪 赏民俗!新瑞安人在瑞过别样“畲族年”
- 四川省川剧院!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丨陈智林: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虎”的昂扬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