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传承千年非遗 活化古琴艺术(新国潮)( 二 )


在专注于故宫古琴艺术研究和活化的过程中 , 杨致俭真正体会到故宫是一所艺术大学 。在这里 , 他完成了从古琴演奏者、制作者到古琴文化研究者的转变 。
过去三四年间 , 杨致俭研究成果颇丰 。他基于故宫院藏历代古琴文物和宫廷造办档案 , 亲自复制多张故宫院藏名琴 , 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举措 。他参与筹备故宫博物院古琴馆展览 , 使得原来藏于深宫的历代名琴得以系统地与公众见面 , 这是故宫历史上的第一次 。他初步完成故宫文物中有关古琴文化部分的梳理和研究 , 涉及书画、器物等多个领域 , 例如 , 在北宋著名的《听琴图》中发现“九弦琴”和“宝琴”的影像等重要信息 , 并完成相关学术论文 。另外 , 他还完成故宫院藏明代古琴图谱册《秋鸿》的“打谱”工作 , 让古曲焕发新生 。
在杨致俭所有研究中 ,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明代早期古琴曲《秋鸿》图谱册的研究 。古琴曲《秋鸿》描写秋天里大雁的远征 , 体量庞大 , 气象高远 , 享有盛名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按照标题 , 用36幅绢本水墨工笔画对应纸本楷书古琴谱 , 逐次绘制琴曲的36段场景 , 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大印八方 , 是一件集合琴、书、画、印、装帧以及皇家收藏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
2018年起 , 杨致俭开始全面研究古琴曲《秋鸿》图谱册 , 通过对历代45个《秋鸿》谱本的整理和对比 , 最终论证故宫版本为古琴曲《秋鸿》存世谱本的最佳版本 。他还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故宫琴谱文物的分册顺序、段落勘误和矫正等工作 , 并出版10万字《故宫秋鸿研究》书籍 。尤其重要的是 , 作为古琴演奏家 , 杨致俭完成了36段全本《秋鸿》琴曲的“打谱”工作 , 让与紫禁城同龄的、600年前的明代文物上冰冷的琴谱复活起来 。
由于中国古琴谱只记指法 , 不记录音高和节奏 , 后世琴人仅凭纸面曲谱无法直接演奏 , 因而产生了“打谱”工作 。所谓“打谱” , 即根据古琴曲原意 , 结合古谱记录的指法和音高 , 由打谱者进行二度创作 , 重新组织节拍、勾勒音乐情绪 , 让已经绝响的古谱焕发新的生命 。
古琴打谱工作专业而艰苦 , 且对打谱者要求极高 , 须精熟古琴之传统演奏、古指法考证、版本研究 , 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 故宫版本《秋鸿》琴谱的重生 , 意义重大 。
以新方式传播古琴艺术
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 , 古琴文化传播也需要新的平台和方式 。
从2008年起 , 杨致俭参演多届上海政府组织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古琴大师新年音乐会”等重要活动和海外演出 , 并参与组织“全国17周岁以下青少年古琴邀请音乐会”“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李祥霆教授古琴独奏音乐会”以及“中国古琴非遗10周年音乐会”等重要琴事活动 。在他的努力下 , 古琴及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知 。
虽然从古到今介绍古琴的书籍并不少见 , 古琴曲也一直在被创作和演绎 , 但古琴艺术的传承大多是言传身教 ,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范围 。因此 , 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 , 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传播“非标准化”的古琴艺术 , 始终是杨致俭钻研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