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千年非遗 活化古琴艺术

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 ,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熟的、活着的艺术 , 为中国所独有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历代古琴88张 , 是中国古琴文化巨大的宝库 。 2017年 , 当代古琴家杨致俭因机缘一头钻进故宫古琴艺术的大门 , 将故宫古琴文物研究、故宫院藏古琴复制、古谱复活、古琴演奏、古琴教学、论文发表、书籍付梓、唱片出版等工作逐一展开 , 渐入佳境 。 他将自己的所学与时代相结合 , 全身心地投入到故宫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活化之中 。
来自上海的古琴家
出生于上海的杨致俭幼承庭训 , 从小在父亲的安排下系统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笛箫等传统艺术 , 且极具艺术天赋 。 他曾经跟随中国三位古琴泰斗广泛学习广陵派、虞山派经典古琴曲目 。
2006年 , 社会上古琴爱好者还不多 , 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开埠较早、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 , 上古琴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 但从那一年起 , 杨致俭就开始在上海开设古琴教学 。 从《广陵散》的聂政刺韩王讲到《大胡笳》的大才女蔡文姬 , 从《离骚》作者屈原讲到《潇湘水云》的爱国情怀 , 他要在中国最国际化的都市传播中国最经典的传统文化 。
杨致俭不但是国家一级演奏员 , 连续获得4届全国古琴大赛银奖 , 还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由于大学的专业是“建筑学” , 他长于运用科学量化的方法看待中国传统工艺 , 最终在古琴制作中实现“音响学、美学、材料学、琴学”的和谐统一 。 在此基础上 , 他申报了20多项和古琴制作相关的专利 , 并写出《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 。
在这部图文并茂的专著中 , 杨致俭将1300年来唐代传承至今的古琴制作工艺分拆为100多道工序 , 每个工序均用“5步法”阐述 , 即古代典籍的论述、工艺详细说明、故宫传世古琴文物参考图、制作方法和图纸数据以及验收方法和辅助工具 。 这本书用10万多字、400多张图片 , 告诉大家如何运用传统工艺制作一张真正的古琴 。
2017年 , 杨致俭被评为“上海工匠” 。 上海市总工会授予他第一个“上海工匠创新工作室” , 落户浦东唐镇 。 1000多平方米的古琴工作室不但展示了杨致俭的古琴艺术 , 也让上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古琴爱好者有一处了解千年古琴艺术的好去处 。
故宫古琴的研究和活化
2017年 , 杨致俭开始参与故宫博物院古琴馆的筹备以及故宫古琴艺术的研究工作 。
故宫博物院藏古琴88张 , 唐宋元明清各代俱全 , 以清宫旧藏为主体 , 此外还有其它与古琴相关的文物 , 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 各类藏品的质量、数量列居全国博物馆之首 。
在专注于故宫古琴艺术研究和活化的过程中 , 杨致俭真正体会到故宫是一所艺术大学 。 在这里 , 他完成了从古琴演奏者、制作者到古琴文化研究者的转变 。
过去三四年间 , 杨致俭研究成果颇丰 。 他基于故宫院藏历代古琴文物和宫廷造办档案 , 亲自复制多张故宫院藏名琴 , 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举措 。 他参与筹备故宫博物院古琴馆展览 , 使得原来藏于深宫的历代名琴得以系统地与公众见面 , 这是故宫历史上的第一次 。 他初步完成故宫文物中有关古琴文化部分的梳理和研究 , 涉及书画、器物等多个领域 , 例如 , 在北宋著名的《听琴图》中发现“九弦琴”和“宝琴”的影像等重要信息 , 并完成相关学术论文 。 另外 , 他还完成故宫院藏明代古琴图谱册《秋鸿》的“打谱”工作 , 让古曲焕发新生 。
在杨致俭所有研究中 ,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明代早期古琴曲《秋鸿》图谱册的研究 。 古琴曲《秋鸿》描写秋天里大雁的远征 , 体量庞大 , 气象高远 , 享有盛名 。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按照标题 , 用36幅绢本水墨工笔画对应纸本楷书古琴谱 , 逐次绘制琴曲的36段场景 , 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大印八方 , 是一件集合琴、书、画、印、装帧以及皇家收藏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