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千年非遗 活化古琴艺术( 二 )


2018年起 , 杨致俭开始全面研究古琴曲《秋鸿》图谱册 , 通过对历代45个《秋鸿》谱本的整理和对比 , 最终论证故宫版本为古琴曲《秋鸿》存世谱本的最佳版本 。 他还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故宫琴谱文物的分册顺序、段落勘误和矫正等工作 , 并出版10万字《故宫秋鸿研究》书籍 。 尤其重要的是 , 作为古琴演奏家 , 杨致俭完成了36段全本《秋鸿》琴曲的“打谱”工作 , 让与紫禁城同龄的、600年前的明代文物上冰冷的琴谱复活起来 。
由于中国古琴谱只记指法 , 不记录音高和节奏 , 后世琴人仅凭纸面曲谱无法直接演奏 , 因而产生了“打谱”工作 。 所谓“打谱” , 即根据古琴曲原意 , 结合古谱记录的指法和音高 , 由打谱者进行二度创作 , 重新组织节拍、勾勒音乐情绪 , 让已经绝响的古谱焕发新的生命 。
古琴打谱工作专业而艰苦 , 且对打谱者要求极高 , 须精熟古琴之传统演奏、古指法考证、版本研究 , 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 故宫版本《秋鸿》琴谱的重生 , 意义重大 。
以新方式传播古琴艺术
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 , 古琴文化传播也需要新的平台和方式 。
从2008年起 , 杨致俭参演多届上海政府组织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古琴大师新年音乐会”等重要活动和海外演出 , 并参与组织“全国17周岁以下青少年古琴邀请音乐会”“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李祥霆教授古琴独奏音乐会”以及“中国古琴非遗10周年音乐会”等重要琴事活动 。 在他的努力下 , 古琴及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知 。
虽然从古到今介绍古琴的书籍并不少见 , 古琴曲也一直在被创作和演绎 , 但古琴艺术的传承大多是言传身教 ,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范围 。 因此 , 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 , 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传播“非标准化”的古琴艺术 , 始终是杨致俭钻研的课题 。
在故宫学校的古琴课堂上 , 杨致俭创新运用古代琴谱和现代视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 并编撰《故宫学校古琴教材》 。 他总结了“唱、读、弹、卡”四步教学法 。 其中 , “唱”就是将旋律唱给学生听;“读”就是解读古琴特有的“减字谱” , 并将其中的指法信息详细拆解给学生理解;“弹”就是弹给学生看 , 是重要的示范步骤;“卡”就是“卡拉OK”式的伴奏 。 琴箫合奏自古就是中国文人音乐的重要形式 , 杨致俭长于琴箫 , 他亲自录制箫声配乐 ,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绪 。
此外 , 为了更好地传播故宫古琴艺术 , 杨致俭还运用数字化技术让《秋鸿》古琴图谱册中的配图活起来 , 构成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听觉综合艺术 , 并在此基础上策划数字化展览和演出 , 让更多人感受中国古琴艺术之美 。
中国的古琴有7根琴弦、13个琴徽 。 杨致俭生日为7月13日 , 他常戏称自己“为琴而生” 。 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沉浸于千年的古琴艺术之中 。
2021年对杨致俭来说注定是收获的一年 。 故宫古琴馆的《秋鸿》特展即将开幕 , 他的多部古琴研究著作将陆续付梓 , 全本时长28分10秒的《故宫秋鸿》单曲黑胶唱片将面世 。
【中国|传承千年非遗 活化古琴艺术】在过去3年多里 , 杨致俭全身心投入到故宫的《秋鸿》里 , 本人也像“秋鸿”一样 , 来往于北京和上海两地之间 。 可以这么说 , 这首著名的古琴曲“秋鸿”既描写了秋天里大雁的远征 , 也象征着杨致俭一生古琴事业的长征 。 (曹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