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作家陈崇正解读《三家巷》|展望文学“新南方”

9月12日 ,
“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
【三家巷|作家陈崇正解读《三家巷》|展望文学“新南方”】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活动
邀请到作家陈崇正解读《三家巷》
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文艺》编辑部主任陈崇正以“新南方写作的可能:《三家巷》对青年作家的启示”为主题 , 回溯广东经典著作《三家巷》的历史价值 , 并分享了自己对于新南方写作的理解与期待 。
三家巷|作家陈崇正解读《三家巷》|展望文学“新南方”
本文图片

从《三家巷》汲取艺术营养
《三家巷》出版于1959年 , 作品中 , 欧阳山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广州为背景 , 通过周、陈、何三个家庭错综复杂关系 , 真实、生动、历史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以及不同阶级、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变化 。
《三家巷》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 , 无数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广州的风土人情与诸多历史事件 。 如今 , 经过几十年的磨洗 , 小说仍多次再版 , 不断被人们提起 。 他说:“《三家巷》接受得了读者检阅 , 也经得住时间考验 , 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 。 ”
三家巷|作家陈崇正解读《三家巷》|展望文学“新南方”
本文图片

通过阅读《三家巷》来反观当下创作 , 陈崇正进一步阐述了他从这部经典中得到的诸多启示 。
首先 , 写作者应“顺着时代写作 , 逆着时代思考” 。 读者在阅读《三家巷》的同时 , 也是在感受二十世纪20年代前后的广州生活 。 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成为作品独具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
其次 , 在与时代保持积极互动关系的同时 , “侧写历史也许是一种更有效的选择” 。
此外 , 在挖掘现实生活时 , 作家还需不断延展生活的宽度与深度 , 如陈崇正所说:“凝视自己的小宇宙 , 才能通往大世界 。 ”
陈崇正认为 , 写作是一个刀口向内的手艺活 。 作家只有不断审视并开掘自身和周围环境 , 才能盘活写作的库存 , 变存量为增量 , 真正激活或厘清自己的创作资源 。
三家巷|作家陈崇正解读《三家巷》|展望文学“新南方”
本文图片

“新南方召唤青年作家的写作”
2018年 , 关于“新南方写作”的论述开始出现 。 陈培浩以这一名词概括陈崇正写作的独特想象力来源 , 杨庆祥、曾攀等评论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与推介 , 这一概念逐渐指向相对于江南作家群的、南方以南的写作 , 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地理”与“精神地理”层面的含义 , 并获得了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同 。 2020年至今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与《南方文坛》相继刊发专辑 , 围绕“新南方写作”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 “新南方写作”逐渐从一个临时的批评提法变成一个自觉的学术概念 。
作为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人物 , 陈崇正结合《三家巷》这一经典范例 , 对新南方写作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
他说:“岭南地区不应该被视为是南方以南 , 其实它就是南方的腹地 , 大海和陆地在这里交汇 , 北回归线在这里划过;从十九世纪中叶之后 , 这里便不再沉寂 , 而是积极参与了华夏历史的脉动 。 ”为此 , 他认为 , 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蓬勃发生的故事变得尤为必要 , 这一过程离不开文学的深度参与 。
三家巷|作家陈崇正解读《三家巷》|展望文学“新南方”
本文图片

“在文学这个比针尖还小的区域里 , 如何诞生与时代同步脉动的写作?新南方在召唤着青年作家的写作 。 ”陈崇正分析道 , 当下的青年作家普遍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 。 在这个时代 , 世界充分联通 , 语言隔阂、信息隔阂被日益消解 , 人们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 因而 , 相比前辈作家 , 青年作家们具有很大的信息优势 。 而在时代进程之下 , 乡土变迁、城市化、科技发展和海洋文化 , 甚至于科幻与魔幻的想象 , 种种主题都使得新南方青年作家的写作蕴含着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