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唐诗与考试|二十九:万古最浓之愁思,原来在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千古之绝唱。读了这首诗之后,有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多年:那条停泊在枫桥浓重夜幕下的客船,究竟装载了些什么?
在少年时代,每当我诵读《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时候,诗中的寒山寺总是让我神往无比。在我的想象中,寒山寺的画风,应该是这样子的:高山耸立,月落星繁,大树森森,古寺隐隐。雄峻的悬崖峭壁之下,大江横流,寒风阵阵。悠远清亮的钟声之中,一叶孤舟寂寥地泊于岸边。看景不如听景,当我若干年之后亲临寒山寺之时,真的难掩失望之情——跟诗中营造出的意境,相去也太远了一些。
人过中年,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之后,我对《枫桥夜泊》有了这样的解读:张继笔下的那艘客船,原来搭载的是孤独与哀愁。在诗人的渲染之下,这种孤独与哀愁,升华为万古之永恒。冷霜满天的夜晚,树梢的乌啼与寺中的钟声,让人心生彻骨寒意。此时江中忽明忽灭的渔火,映射出的也是凉意而非暖色。更巧的是,江边这座寺庙的名称中,也有一个“寒”字!此情此景,自然使漂泊在外的“客”,无比思念故乡温暖的灯火,从而生发出万古之“愁”。
张继,乃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氏,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张继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识。并且张继的口才很好,长于辩论。每每舌战群雄,难逢对手。虽然满腹才学,但是张继的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根据有关史料文献分析,进士及第之时,张继已年近四十。在这期间,他屡试不第、疲于奔波,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考中了进士,张继却没有通过吏部的官员铨选,只能回家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七八年之久。无奈之下,张继只好走迂回道路,投笔从戎做了个随军幕僚(征西府中供差遣)。这份差事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张继终于等到了政府的正式任命,做了一个下级文官,后来又做了检校员外郎。此时的张继,大约已经有五十多岁了。几年之后,张继被外放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到任只有一年多,便病逝于任上。
由于常年漂泊、为官不显,再加上张继为人正直、不贪不占,他的生前身后十分清贫。也难怪,张继能写出万古之愁的《枫桥夜泊》来。在张继的《宿白马寺》中,也可以品读出浓浓的愁思:“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在张继去世以后,朋友刘长卿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悼诗。其中有“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这样的句子。死了以后连葬礼都没钱如期举办,不能入土为安,可见张继为人清廉,生前两袖清风,死后家无积蓄。而其中的那个“愁”字,精准概括出了张继人生经历的主基调。
张继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的诗作传世不多,只有几十首而已。在张继的诗作中,以抒写悲愁情怀的作品居多,因此可以称其为悲情或者愁情诗人。好诗不用多,一首足流传。只凭著名的《枫桥夜泊》这一首绝唱,便足以使张继名传千古。
张继有个同榜进士同学,也是唐代比较有名的诗人。此人名叫鲍防,跟张继是老乡。
在鲍防的少年时代,家境十分困顿,时常出现入不敷出、衣食无着的窘况。但懂事明理的鲍防,自幼笃志好学,十分用功。年纪不大,鲍防就以善于词章而闻名乡里,成为当地青少年学习仰慕的楷模。
鲍防的科举之路也不是很顺,金榜题名时已过而立之年。进士及第之后,鲍防被封了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小官(太子正字,正九品下)。在官场上,鲍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工作。由于认真负责,业绩不凡,鲍防被逐级提拔,历任员外郎、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御史大夫、京兆尹、工部尚书等职务,是唐代名臣之一。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江苏省军区#我与酒与美女诗人……!
- 宋嘉|把美术馆“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随时与敦煌“相遇”
- 打火机与公主裙@「推文」《我的城池》《打火机与公主裙》|校园甜文|痞帅x乖乖
- 冯恩昌|【临朐印记】冯恩昌:?听琴与写诗
- 五福福卡$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红与黑#方隆昌/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
- 纳兰容若&与原配携手52年,80岁另娶女演员,去世前留遗嘱:与原配合葬大海
- 千古好诗!千古好诗!全诗只有二十八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毫不逊色
- 山海经|《山海经》中的记载竟然与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