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旧上海牛氓聚集的弄堂,走出多位帮会大佬,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老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创作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北京胡同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而上海弄堂则是这座城市根植血脉的记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都与这些纵横交错的老弄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难民|旧上海牛氓聚集的弄堂,走出多位帮会大佬,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文章插图
黄埔区建国东路36弄,是千千万万上海弄堂的其中一条,放到现在并没有什么名气,过往的行人最多也是稍微一瞥,然后转脸走去。但在旧时的上海滩,这条弄堂可是非常出名的,因为在30年代,这条弄堂走出过上海滩许多位重要的帮派人物。难民|旧上海牛氓聚集的弄堂,走出多位帮会大佬,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文章插图
这条弄堂原名为大康里,随着战争的爆发,很多难民便涌入法租界,短时间内在这周围便聚集了成千上万。在弄堂的对面有一家开业于1933年的荣金大戏院,是当时上海滩大亨黄金荣的产业。后来这个戏院改成建国电影院,再后来变成超市,现在废弃无人租用。戏院在当时的上海滩就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地方,三教九流,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物聚集的地方。难民|旧上海牛氓聚集的弄堂,走出多位帮会大佬,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文章插图
随着难民的涌入,这间戏院便改造成难民收容所。当时的难民主要从事拉黄包车,闲来无事便聚集在一起赌博,有赌博就有欠债,有欠债就有要债的,慢慢地就出现一些狠角色。如“薄刀党”杜阿毛、人力车小车霸蒋富英、崔忠德等。弄堂里打架斗殴的事情经常发生,久而久之生活在这里的难民也习以为常。难民|旧上海牛氓聚集的弄堂,走出多位帮会大佬,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文章插图
但在建国后这些帮派自然也就消失了,以至于生活在这条弄堂里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条弄堂还有过那段历史。如今走进弄堂之中,就如同进入迷宫一般,横七竖八的窄小巷子,房门外老旧的洗手台,房顶上交错着的电线,头顶上方挂满了刚刚洗好的衣服、裤子,看过去五颜六色。难民|旧上海牛氓聚集的弄堂,走出多位帮会大佬,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文章插图
窄窄的弄堂里缺少阳光,地面多是潮湿,“72家房客”,处处都被利用起来。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上海最平民化、本土化的生活状态,在这里,你能找到传统的、黏稠的、极富人情味的上海生活,也能发现被忽视、被遗忘、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难民|旧上海牛氓聚集的弄堂,走出多位帮会大佬,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文章插图
跟许多城市边缘化的老街一样,她们很快也将被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随着黄浦区旧改征收工作的陆续开展,这些老房子也将留在老城厢的记忆里。不久的将来,这里是否会被另一片繁荣的景象所代替,一段过往即将消失,一代人的回忆即将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