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缺氧试验中一般情况怎么写( 三 )


亚硝酸钠是强氧化剂,可使血红蛋白分子内二价Fe2+氧化成为三价Fe3+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同样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血液性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氯丙嗪组小鼠体重与生理盐水组小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氯丙嗪组小鼠的耗氧量为12.7±5.02 ml,生理盐水组小鼠的耗氧量为16.0±3.01 ml,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氯丙嗪组小鼠耐缺氧存活时间为44.7±17.21 min,生理盐水组小鼠耐缺氧时间为21.0±3.61,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氯丙嗪组小鼠的耗氧率为0.013±0.005 (ml/g/min),生理盐水组小鼠的耗氧率0.03±0.002 (ml/g/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
见表1 。表1. 氯丙嗪、冰浴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实验结果统计表 小鼠体重(g)样本 1 2 3 4 5 6 7 8 9对照 23 19实验 22 25 22 25 24 22 23 22 22 23.0±1.32& 总耗氧量(ml)对照19.5 14.0 16.014.017.417.011.521.013.5 16.0± 3.01 实验存活时间(min)总耗氧率((ml/g/min)对照 实验 4752 35 23 24 59 31 60 71 44.7±17.21* 对照0.0340.0350.033 0.035 0.033 0.034 0.031 0.037 0.029 0.03± 0.002实验 0.01 0.011 0.013 0.014 0.016 0.015 0.024 0.005 0.012 0.013±0.005# 10.5 25 14.3 21 10.0 8.0 9.5 19.9 17.0 6.0 19.0 12.7±5.02$ 22 16 21 22 15 26 21 21.0± 3.61 22 25 25 23 25 22 22 22.9±x?s1.96注:*p<0.01 vs对照组 ;p<0.01 vs对照组;&p>0.05 vs对照组,$p>0.05 vs 对照组 3.2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由表2可知,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最短,其次为co中毒组 。
存活时间最长的是亚硝酸钠+美兰组,可见美兰具有抗亚硝酸钠中毒的作用 。表2. 乏氧、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呼吸频率(次/10秒) 缺氧类型 乏氧 co中毒 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美兰0min 29.7±4.90 29.7±5.90 29.7±3.54 29.7± 5.685min 31.2±6.96 24.7±8.72 26.1±7.13 25.9± 4.9910min 30.4±7.52 26.8±9.31 28.7± 8.3815min 25.0±8.9728.5± 6.0220min 30.1±6.8325min 29.5±6.0730min 28.9±6.243.3亚硝酸钠中毒与亚硝酸钠+美兰的两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美兰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 。
见表3 。表3. 亚硝酸盐中毒及其美兰的治疗效果 缺氧类型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 亚硝酸盐中毒性+美兰 存活时间 9.56±1.59 48.67±14.23* 注:p<0.013.4 分别观察乏氧性缺氧组、一氧化碳中毒组、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的小鼠肝脏组织颜色,如表3 。
表4. 乏氧、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的小鼠存活时间和肝血、耳尾唇颜色比较 类别 乏氧体重(g) 19存活时间(min)18肝血颜色 暗红色耳尾唇颜色 青紫色(紫绀)co nano2 nano2+mb22 18 18.57 12 30樱桃红色 深咖啡色 浅咖啡色樱桃红色 青石板色 青石板色,稍浅4. 4.1 实验结果显示氯丙嗪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生理盐水组,耗氧率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 。氯丙嗪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和α肾上腺素受体和m胆碱受体,具有神经安定作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小鼠注射氯丙嗪后,置于低温使其进入假冬眠状态 。小鼠外界活动停止,新陈代谢率降至最低,因此能量利用减少,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减少,即耗氧率减小 。
在氧总量相等的情况下,存活时间就比生理盐水组长 。4.2 乏氧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养不足 。
正常毛细血管的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l 。乏氧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 g/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co与hb的亲和力比o2大210倍,hb与co结合形成碳氢hb,从而失去运氧功能 。
co同 。
4.几种类型缺氧实验结果实验十六 几种类型的缺氧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一、几种类型的缺氧 【实验目的】1.在动物身上复制低张性、血液性缺氧,并了解缺氧的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