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得深的大英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还是地狱?( 二 )


大英博物馆赶上了这一趋势 。 1753年 , 英国议会用2万英镑买下斯隆爵士的藏品(7.1万件物件和标本 , 50万本书籍、绘画、手抄本 , 337本干燥植物) , 宣布成立大英博物馆 。
斯隆爵士是内科医生 , 曾在牙买加、印度南部收集植物标本 , 他的好友威廉·柯顿出身豪门(后破产) , 常年在欧陆采集植物标本 , 终生未婚 , 去世时将全部藏品赠给斯隆爵士 。 斯隆爵士只有两个女儿 , 19世纪前 , 英国法律规定 , 女儿不能继承财产 , 无儿子 , 死后财产尽归英王 。 斯隆爵士不得不贱卖藏品以安顿女儿 。
当时英国正在迅速上升期 , 博物学给平民提供了机会 。 比如福琼 , 出身农家 , 仅有中专学历 , 因喜博物学、敢冒险 , 被东印度公司两次派到中国内地盗取茶叶原种 , 在印度培育成功 , 给大清经济以沉重打击 。 福琼因此工资达1.2万英镑/年 , 高于大多数贵族 , 仍觉不满 。
当时英国的咖啡馆常有博物学家办展览、讲座、卖书 , 清末时 , 在中国海关工作的300多名英国人中 , 200多人是博物学家 。
人人关注博物学 , 催生了大英博物馆 。
真正开放因为打了败仗
早期大英博物馆只是贵族们的奢侈品 。
【“藏”得深的大英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还是地狱?】据易丹妮钩沉 , 1808年前 , 大英博物馆日限60人入场 , 此后“120人 , 必须15人一团进入”;1810年 , 才允许“任何衣服整洁”者进入;1822年 , 需提供“让管理者或议员满意的推荐信” , 才有进馆资格;1836年 , 则“平民阶级不能入场 , 原因是很多人是码头船员与他们带进来的女人”;1879年才真正开放 , 此时已建馆120年 。
逐步开放 , 并不是为了让百姓“广其识” 。 据学者谢小琴在《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钩沉 , 关键原因是:1783年英国战败 , 承认美国独立 , 帝国心态遭重创 , 英王乔治三世甚至想退位 。
英国本是欧洲文明的异类 , 靠扩张精神凝聚 , 随着“大英帝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 , 只好乞灵新的黏合剂——帝国文化 。 这种意识形态建构的痕迹 , 从今天大英博物馆陈列中 , 仍能看出来 。
大英博物馆共10家分馆 , 最突出的是埃及馆 , 古埃及文明光辉灿烂 , 但与英国相距甚远 , 无法亲近 , 大英博物馆将大量精品文物搬到人们眼前 , 彰显出海洋霸权;希腊、罗马馆则试图证明 , 英国承其余脉 , 亦属正宗 , 但凯撒大帝分明曾称英国人为“野蛮人”;两河藏品馆则着力于探源 , 两河文明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文明 , 如今精品文物皆落入大英博物馆之手 , 欲知文明之源者 , 只能来此……
1815年 , 英国战胜拿破仑后再度崛起 , 步入第二帝国时期 。
晚清时博物馆受到关注
在鸦片战争冲击下 , 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 一时不知如何译Museum(博物馆) 。
学者谢先良在《晚清域外游记中的博物馆》中钩沉 , “博物馆”一词首见于林则徐在1841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 , 称“兰顿(伦敦)建大书馆一所 , 博物馆一所” , 译自1836年英人穆瑞的《世界地理大全》 , 可能译者也不知“博物馆”是什么 。 在《四洲志》中 , 类似模糊颇多 , 比如将美国直译为“育奈士迭国” 。
在史料中 , 首位参观现代博物馆的中国人是福州人林缄 , 他“受外国花旗(指美国)聘 , 舌耕(口译)海外” , 他记录道:“博古院明灯幻影 , 彩焕云霄 。 ”
王韬则有时意译成“博物院”“奇观院” , 有时音译成“缪齐英”“谬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