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四 )


雕刻|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文章图片

佛头像 , 国家一级文物 , 北魏(386~534年) , 高32、宽14、厚12.5厘米 , 原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高树等造像龛佛头 , 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 。
佛像系北魏后期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范例 , 20世纪初期被盗凿 , 运往法国 , 后流落比利时 , 1991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 。 1992年专家确认为古阳洞北壁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造像龛主尊的头部 , 该龛造像题记为龙门二十品之一 。
上海大学一直重视海外流失文物的研究 , 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 , 今年11月14日 , 上海大学还将承办联合国“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的中国主会场活动 。
雕刻|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文章图片

观世音像龛现状图(左)和1910年拍摄的资料图
近年来 , 龙门石窟研究院提出“回归历史 , 再现芳华”数字龙门的主题构想 , 采用数字技术对石窟文物进行虚拟修复 , 针对文物本身遗失或损坏的部分 , 利用文献资料、图像信息 , 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修补 , 复原其历史样貌 ,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复制文物最初诞生的模样 。
雕刻|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文章图片

观世音像龛 3D打印(左)和虚拟修复(右) , 唐(618~907年) , 高112、宽65、深30厘米 , 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前室南壁
此次展出的一件龙门最著名的万佛洞洞口南侧一尊观世音菩萨像的3D打印和虚拟修复像 。 即便是跟团游 , 导游也会特别指出这尊将璎珞甩在身后的、身姿婀娜的观音像 , 并戏称其为“下班的观音” 。 据说 , 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 , 也曾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 , 并将其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
雕刻|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文章图片

张健君作品《龙门罗汉》(1979)与唐代“力士像”(国家一级文物 , 1953 年龙门石窟西山路洞前出土)
此次展览另有一个特点是“古今对话” 。 如通过生于河南的艺术家的龙门写生让观众从艺术家的视角看风景;又如唐代佛像边有张健君在1979 年龙门石窟的现场创作性写生……这些对话相对直观 , 让人一目了然 。
雕刻|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文章图片

韩子健作品《指月》倒影着唐代佛像
也有一些与场景配合的对话 , 比如 , 韩子健创作于2010年的装置作品《指月》 , 这件作品缘于1993年艺术家第一次来到龙门石窟 , 直面佛教造像的感动 。 而此次根据展览空间对《指月》进行了重新的组合 , 亦是当年作品的观念延续 。 展览最后 , 一尊唐代立佛倒影在当代作品的镜像中 , 构成了一种时空链接 。
古今对话 , 或者说当下艺术家向古代经典致敬古来有之 , 其中“龙门四品”就与嗜古成癖的清代书法家黄易有关 , 因为他在龙门的访碑活动 , 使得古阳洞内北魏造像题记走出孤寂的崖壁 , 走向士人的书斋 。 尽管与古代文物从厚重的历史中来 , 传递出层层信息相比 , 当下的创作略显轻弱 , 但也让人看到了当下艺术家对于传统的思考和延续 。
雕刻|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文章图片

展览开幕现场
注:展览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 ,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8日 。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 , 大学校园暂时未对外开放 。 展览后续将持续推出学术讲座、艺术家对谈等活动 , 所有重要活动都将配套线上直播 , 也将推出线上全景漫游导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