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民间俗语“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隔岸观火是一种智慧
文|颜小二述哲文
老祖宗留给我我们许多俗语,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大概是说长辈在照顾小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给他们吃太多,也不要穿太多,要让小孩子在温饱和保暖上,能有感受到“饥”和“寒”的余地。
文章插图
但中国民间俗语的深刻内涵,从来不止于其表面含义,在颜小二看来,“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的深层含义可能是在暗示长辈懂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启发后人要有“隔岸观火”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俗语“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字面含义里的逻辑合理性人的基本需求是“吃饱穿暖”,为何我们的老祖宗却告诉我们“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呢?同时,小孩身体本身就比成年人要弱,俗语中却告诫成年长辈也要懂得适度“饿”或“寒”一下孩子,这是不是不合理呢?其实先辈有先辈考虑。
文章插图
结合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情况来说,工业文明以前,我国虽然也经历过几个朝代的盛世,但盛世是相对的,因为缺乏先进的生产工具,古代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粮食和衣物都属于是比较珍贵的资源。
而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于此,“溺爱”并不是今人才有的特殊情况,在物资匮乏的过去,也出现过长辈拉紧裤腰带过分“宠溺”孩子的情况。
文章插图
因为在家族长辈的“过度保护”下,吃饱穿暖的小儿难以体会家里经济的实际情况,一旦需要他们自己独立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时候,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度会比较低,在勤俭持家方面也比较差,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好事。
也就是说,颜小二不建议各位从“身体发育”等方面来理解“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的内在含义,结合我们先辈的生活环境来理解这句话,可能更得其真意。
2、俗语中,先辈提倡的挫折教育我国自古有句老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过度的棍棒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渐渐被人们认识,于此,传统的打压式教育开始遭到排斥和批评,提倡“寓教于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文章插图
随着“寓教于乐”的声音越大,“宠溺”和“溺爱”也借着这样的势头“被正名化”,于此,出现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几乎没遭受什么挫折,继而孩子养成了“玻璃心”,被保护在长辈的羽翼下时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当他们真正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显得太过“脆弱”和“无力”,过低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情绪失控的情况,甚至还会产生抑郁情绪、做出极端举动,比如因为家长的一句训斥、老师的一次管教就冲动轻生,这样的例子想必各位已经看过许多。
还有一类孩子则是在“欢乐”的环境中被骄纵坏了,性子坏了,以后的人生能有多美?答案不言而喻。此种意义来说,所谓“宠溺”,实则就是“捧杀”了。
同时,以“宠溺”为名的“捧杀”绝不是现代的特有现象,自古有之,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留下“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的俗语,期待这通俗易懂的俗语,可以帮助睿智的后人细细体会。
其实其中的“挫折教育”意味是很明显的,古人大抵是在告诉我们,孩童的成长之路,适当经历雨雪风霜对孩童是有好处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对自己、对世界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 继而将阳光大道越走越窄,这又是何必?
-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古墓里留下一封给他的信
- 燕飞@民间文学唐宋灵异录(一)
- 十二律@我国古代的度量衡等单位均与天文和民间的一些现象有极大关系
- 春节|民间风俗“腊月扫家三不动”,说的是哪三件事儿?老祖宗的智慧
- |靖边非遗|靖边勾灯 从民间祭祀发展起来的舞蹈
- 花纹@民间刀匠二十年磨一剑,恢复古代花纹宝刀!
- 厨师|在古代民间有着下九流的职业,它们包括什么?大家知道哪些?
- 灰塑@文昌民屋壁画:让民间艺术在墙上“生花”
- 雕塑|民间艺术墙上“生花”,美不胜收
- 朋友#俗语:“虎豹不可骑”,下半句才是经典,交朋友一定要远离三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