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千页书》:纸书的怀旧或回春?( 二 )


同样是在2009年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出版了《阅读的未来》 。 达恩顿在书中说 , 一种媒介不会取代另一种媒介 , 至少短期来看是这样的 。 古登堡的发明出现很长时间后 , 手抄本的发行仍然活跃 , 报纸没有将印刷书赶出历史舞台 , 收音机未曾取代报纸 , 电视机与收音机并存 , 互联网也不能让受众摒弃电视机 。
编辑守护文字的纯洁
在电脑尚未像今天这么发达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自称是麦克卢汉学生的里尔·波兹曼却写出了与麦克卢汉较劲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 。
波兹曼一直拒绝电脑和电视 , 他在1982年写的《童年的消逝》中抱怨 , 在电视时代 , 能读能写不再是成人的标志了 , 因为人们用图像直接进行交流 , 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被免除了 , 文字带来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就退化了 。
文字的使用 , 不仅会让信息产生结构性 , 同时会让政治产生结构性 。 因为掌握文字的门槛比较高 , 就产生了知识精英阶层 。 少数人写 , 多数人看 。 谁控制了文字 , 谁就拥有了权力 。
【散文|《千页书》:纸书的怀旧或回春?】印刷作品的一大特征是有更多的使用情境——只要有光 , 就能阅读;而电子阅读则需要电源和网络 。 我们不妨想象 , 在河南水灾、汶川地震时 , 电停了 , 网断了 , 在手持电子设备和电脑没电了的日子里 , 我们难道就要枯坐一隅杀时间吗?这时如果有书在手 , 会不会让灾难的焦躁得到一些安抚?
印刷作品的另一特征是有编辑守护文字的纯洁 。 当看到那些错漏百出的自媒体文章时 , 我们就开始怀念编辑了 。
考虑到出版成本问题 , 纸质书要尽可能地“瘦身” 。 然而在纸书越来越需要苗条的当下 , 《千页书》却以“丰满”的姿态出现并吸引读者的目光 , 这是纸书的怀旧 , 还是纸书的回春?
散文|《千页书》:纸书的怀旧或回春?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