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中国画创作不能只是一面镜子,不能百分之百机械地去再现自然的世界。它要经过画家独立的创意构思,对所描绘的事物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进行有目的选择和取舍,对精选的对象不断提高和升华(特别是画面的主体),经过画面形式上的和谐、构图上的节奏和韵律、色彩上的选配和处置,组成抒情别致,有画家个性的圆满反映时代脉络的“小天地”,去实现深境和人格的和谐美。
在创作中,创作者要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选择和扬弃,因此对各部分的描绘就不能平均对待,必须对它们的主次、大小、隐显、配置、疏密、虚实等等按画面的要求和艺术的韵律进行组合安排,达到画面视觉的平衡,这样就必然会出现空灵。
画家|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文章插图

我们发现在中国画中经常出现以画面中留有“虚幻”、“空白”或隐化局部画面形体来表现画面的效果,它不但不会引起观者质疑其客观形体的完整性,反而乐于接受这样艺术处理方式,从而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思,这种在中国画创作中采用的“遮掩”的处理手法,能够赋予中国画构图与画境中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时空延伸和变化,加深艺术美的层次和享受,这就是中国画“藏”境的审美意蕴所在。
中国画最重意境。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在中国画里,不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作者在画面构图中经常采用“裁剪”或“虚”、“白”的藏境手法,使画面呈现出“形体不完整”的视觉效果,这种局部缺损的表现手法从美学角度来说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在画面中描绘之景往往有很多部分可以艺术地藏而不露,因为有了“藏境”反而可以突出画面中的主次关系,使画面主体更加清晰、明了,其他形体则能地更好为主体服务。
【 画家|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艺术的境象原是心象,它本来就是虚幻的,画面主体的背景的烟之变幻,云雾的空灵本就是自然界气韵之生动,在这种基础上进行构思、构图,画面中展现的是“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语)的境界,这里展示的是各个艺术家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个性,在这样的国画艺术品里描写的不止是“美”,更包含着“真”。
中国画的笔墨是书写于白纸或絹上的创作,它的精神就在于抽象。佳作中最能表现个性的应在于简,简则练,这就是造诣之道。宇宙间空灵无迹的生动之气笼罩万物,表现为中国画中的空灵与流动,所以中国画的空白处并不是真空,它恰恰是画中灵气往来于生命的流动之处。
画家|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文章插图

因为只有空,才会简,只有追求简练,才能理趣横生。我们追求的大境界就需要省略细节,更加关注生命的本真,一笔一划都要直追形象之外的原神。此乃“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也,这样把宇宙中浑沦创化的原理,表现成画面中生动的气韵。表达出作者的观念和精神,这就是中国画画法的最髙境界。
“藏”境需要和我们所描绘的画面表达了画家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体现了他的整体的美学观念;画中一笔一划都是生命的表达,画面倾泻的是作者凝聚在胸中的人生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积淀。虚实与黑白本是两个范畴,虚实是辩证的,黑白也是辩证的。
但在绘画的某些表现上,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说以黑为实,白则为虚,运用在画面上,画山、画树、画建筑物为实,空白及淡写中的云、雾、水,就是虚。虚实、黑白成为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