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让老一辈的理想之光烛照我们

作家王小鹰的父母都是新四军老战士 , 她的父亲、词作家芦芒曾写下《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传唱至今 。 王小鹰出生在苏北的芦苇荡里 , 当时战斗频仍 , 母亲甚至不记得她出生那天的日期 。
《纪念碑》是王小鹰的第十部长篇小说 。 小说用细致的笔触、优雅的语言 , 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某区区长史引霄积极工作为线索 , 展开了改革故事与革命往事相互交叠、两代人的命运相互交织的丰富情节 , 描绘出一批新四军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 ,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鲜明形象 , 真实还原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改革开放的历史场景 。
虽然父母都是新四军老战士 , 但真正让她有创作的冲动 , 还得从2000年说起 。
那一年 , 她陪83岁的母亲到安徽泾县的云岭 , 参加“皖南事变”殉难将士牺牲六十周年纪念活动 。 大会结束后 , 母亲执意要去当年新四军教导大队女生队的驻地 。 “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90高龄的何子友 , 她是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教导总队队长周子昆的遗孀 。 自从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 何子友孑然独身60载 。 我听泾县的同志讲 , 她年年要来云岭 , 凭吊亡夫英灵 。 她守护的是何等深沉的情感啊!我望着她一头银发和蹒跚步履 , 心灵被震撼了 。 ”
王小鹰的母亲一直珍藏着新四军教导大队女生队的通讯录 , 其中定居上海的队员有20余位 , 每年都有名字被画上黑框 。 在母亲的帮助下 , 王小鹰陆续采访了5位老人 , 知道了更多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的女兵故事 。 “还有比她们的人生更璀璨更绚烂的吗?当时我就萌发了要为她们写一部长篇的冲动——献给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们 。 ”
其实 , 王小鹰的母亲在晚年时 , 曾希望当作家的女儿能帮助自己写回忆录 。 可是王小鹰说 , 她想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 , 客观地看待老一代的历史 , 用自己的眼光写出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的新四军故事 。 于是 , 母亲在10年间陆续写下7本笔记 , 留给女儿 。 这字迹斑驳的厚厚笔记 , 就是王小鹰创作的基本素材 , 该书可以说倾注了母女两代人的心血 。
王小鹰到革命老区寻踪觅影 , 要“踏踏母亲们青春的脚印” 。 她去了苏北根据地、安徽云岭皖南事变发生地 , 还去了江西九江鄱阳湖 , 同时大量阅读新四军军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 , 思考怎样更好地讲述父辈的故事 , 赋予它更深刻的内涵 。
2015年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 王小鹰终于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 。 当她写完厚厚的《纪念碑》 , 母亲已去世10年了 。 她将这本书献给母亲 , 也献给在历史与现实中英勇前行的人们 。
《纪念碑》的核心是改革开放以后区长史引霄一家的故事 , 围绕在她身边的不同立场、阶层的人们被新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唤醒了生机 , 历经蝶变和成长 。 一代人以不同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 新一代经历了时代的考验 , 也释放出自己的特质与选择 。
王小鹰说:“我们这一代人 , 经历了拥有理想到重建理想的艰难历程 , 回望我们父母辈为民族解放、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历史 , 再反思我们当下的价值观人生观 , 让老一辈的理想之光烛照我们曾经的软弱与迷茫 。 我希望写出历史迂回曲折前行中的人 , 我希望写出社会天翻地覆变革中的人 。 ”
酝酿20年的《纪念碑》是王小鹰所有小说中人物最多的一部 , 每个人物都是着意设置又精心刻画的 , 作品繁密细致的情节呈现出宏阔壮丽的史诗气质 。 她说 , “《纪念碑》对我来说是一部有特殊意义的小说 , 相信它也是一部能带给读者深刻阅读感受的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