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公司|《华安》,民国金融圈一眼惊艳的文艺清流

文│韦泱
人寿保险公司|《华安》,民国金融圈一眼惊艳的文艺清流
本文图片

由华安合群保寿公司自建的华安大厦
一次 , 在沪上最大的旧书店新文化服务社的“九华堂”里 , 见桌上摊满民国老期刊 , 逐一逡巡 , 便看到一叠《华安》 , 心里想 , 这杂志十分陌生 , 不知是哪路类型?边想边打开浏览 , 一看便觉得不一般 。 这原来是一本由保险公司主办的社会性综合文艺杂志 。
这家保险公司全称为“华安合群保寿公司” , 于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 , 时由吕岳泉征得商界要人徐绍祯等人协同 , 筹建华人全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 。 总公司最初租借外滩中山东一路三十号办公 。 十年后 , 升任总经理的吕岳泉财大气粗 , 购进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04号)地产十一亩兴建公司办公楼 , 取名为“华安大厦” 。 三十年代末 , 这座大厦改为“金门饭店” 。 解放后公司财产被政府赎买 , 由上海纺织局租借为局机关 。 1956年 , 该局迁出后 , 大厦遂改名为“华侨饭店” 。
华安保寿公司鼎盛时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 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几十家分公司 , 成为华商保险业之巨擎 , 并将分公司开到雅加达、棉兰等地 , 在国外打出较大影响 。 公司经营终身寿险、定期寿险、团体寿险、婚嫁立业保寿、人身意外保险等业务 。 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 , 公司业务一落千丈 , 终于陷于停顿状态而一蹶不振 。 解放后就没有再申请复业 。
人寿保险公司|《华安》,民国金融圈一眼惊艳的文艺清流
本文图片

这份《华安》月刊 , 就是公司在发展最好时期的1932年11月创刊的 。 我手头淘得的 , 正是该刊第二年即第二卷一至七期 。 封面上 , “华安”两字为空心美术体 , 非常醒目 , 每期封面都是一样的装帧 , 以外滩万国建筑为背景 , 前面是黄浦江浪花翻涌 。 中间留一块白色 , 印有当期内容要目 。 这样的设计 , 简洁明了 , 富有诗意 。 为了出刊《华安》月刊 , 公司成立了一个“华安出版社” , 专事负责杂志的编辑发行 , 又特约了一批社会名流与作家 , 为刊物撰稿 , 主要有马寅初、王鲁彦、汪静之、傅东华、谢六逸、黄庐隐、洪深、马国亮、施蛰存、章克标、黄源、章衣萍等 。 作为一份综合性杂志 , 刊物中有不少时事新闻及经济报道 , 如中国实施统制经济问题》《复兴农村的途径》《日俄关系的新形势》等 。 但由于一大批作家的加盟 , 使刊物办得颇有生气 , 使读者感到有较大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 小说、散文、随笔占了不少篇幅 , 如章克标的《提倡摩登化》 , 汪馥泉的《明人尺犊》 , 马国亮的《新年说年》 , 李青崖的《俄国写真》 , 都是吸引读者的美文 。 还有郎静山的摄影作品等 。 著名女作家庐隐的长篇小说《火焰》 , 以上海闸北“一二八”淞沪血战为题材 , 全景式地展现了战争的场面 , 讴歌了为民族生存而英勇战斗的中华儿女 。 《火焰》是第一部表现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 , 并首先在《华安》上得以连载 。 如果不是在刊物的最后一页登载“华安合群保寿公司保寿种类及性质”之类的业务广告 , 就看不出这是一份保险公司办的刊物 。 只是查不到这份杂志何年结束 , 一共出版多少期数 。
由此可见 , 华安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 民国年间 , 一家金融保险企业 , 办一份公开发行的文艺类杂志 , 似不多见 。
【人寿保险公司|《华安》,民国金融圈一眼惊艳的文艺清流】“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