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咨询报告怎么写( 四 )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
三、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 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
(二)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
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
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
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 。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
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 。
攻击性行为;2 。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 。
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 。
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