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
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 。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
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 。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 。
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 。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 。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 。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 。
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 。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 。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 。
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 。
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 。
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 。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
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 。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 。
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就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而言,可算作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第五个 。
- excel纸箱形状的侧唛怎么写文字上去
- 汉字肤的笔顺怎么写
- 纵字草书怎么写
- 无职业证明怎么写
- 套磁信回复怎么写
- 释明笔录怎么写
- 升职自我推荐信怎么写
- 棺材上的寿字怎么写
- 大学休学委托书怎么写
- maniqiamei用日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