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庆丰收丨石柱“玩牛”:田里“生”出国家级“非遗”

金秋时节 , 赞美丰收 。
9月23日秋分 , 属于中国农民自己的节日——丰收节 , 将在硕果与喜悦中到来 。
在重庆大地上 , 每逢佳节与满载而归之时 , 根植于田间地头的民俗活动 , 便成为农民们在辛勤劳作之余分享快乐的最好形式 。
这其中 , 就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在丰收节来临之际 , 上游新闻于9月18日—9月23日期间 , 推出“民俗庆丰收”系列报道 , 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重庆大地上的“非遗”项目 , 分享喜悦 , 共迎丰收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庆丰收丨石柱“玩牛”:田里“生”出国家级“非遗”
本文图片

“啰儿啰!”
“呦喂!”
在重庆石柱县不少乡镇村头 , 每逢遇到喜事佳节 , 总能听见“啰儿调”、喝彩声、锣鼓声 , 声声齐鸣 。 在这喜庆的氛围中 , 总能看到一头憨态可掬的“牛”在放牛人的指引下“翩翩起舞” 。
这些“牛” , 并非犁田犁地的真耕牛 , 而是由人扮演而来 。 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假型传统舞蹈 , 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玩牛 。
田间地头里
“生长”出国家级非遗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庆丰收丨石柱“玩牛”:田里“生”出国家级“非遗”
本文图片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 玩牛这一舞蹈 , 是从田间地头里“生长”出来的 。
在农耕文明时代 , 耕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显得尤其重要 , 是通过农时节令和喜庆场面 , 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愿望 , 玩牛民间舞蹈习俗就应运而生 。
一般而言 , 玩牛舞蹈需要由七八个人配合 , 一人扮演放牛大哥或者大嫂 , 另两个人在牛道具内扮演牛身 , 其他人员为锣鼓手 。
在表演过程中 , 放牛大哥或者大嫂唱着“啰儿调”助兴 , 有时锣鼓手或者观众也即兴喝彩 。 只见放牛大哥来到牛前 , 手牵牛索、拿牛棍 , 背着草背篼 , 随着锣鼓节奏 , 舞出简单的单脚跳跃、摆手、扭腰等动作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庆丰收丨石柱“玩牛”:田里“生”出国家级“非遗”】“重头戏”则在牛的身上 。 两位藏于牛道具内的舞者前后配合 , 模仿牛的生活、劳动和习性而舞蹈 , 既真实 , 又有趣味 。
如同舞狮一样 , 玩牛的两位舞者需要数年如一日的训练 。 比如要做出牛吃草的动作 , 需要扮演牛头的人一手举牛头 , 另一手当牛舌头 , 往牛嘴巴里捞草吃;要做出傲角动作 , 就需要表演者双脚一前一后的跳 , 前者双手举牛头 , 曲肘上下左右猛然移动;要做出犁田动作 , 就需要两位表演者同步向前绞步移动……
作为土家延续历史的表现 , 从牛的耕地劳作和休养生息中提炼加工而成的玩牛舞蹈 , 全是农民有感而发 , 由情而生 , 编排舞蹈 , 即兴发挥 。 表达人们生产生活情趣的玩牛舞蹈 , 是一项值得保护传承和传承的非遗项目 。
世代玩牛
他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庆丰收丨石柱“玩牛”:田里“生”出国家级“非遗”
本文图片

在西沱镇上 , 喜庆日子里看上一场玩牛表演 , 可以说是最受当地村民喜爱的事情 。 而在这个古镇之中 , 就有一位玩牛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再顺 。
“我们江家祖传玩牛 , 我也是从小就根随祖父和父亲学玩牛 。 ”今年67岁的江再顺说 , 年轻的时候 , 他时常跟着家人们走出石柱 , 去往外地参加活动 , 尤其是1984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的时候 , 江再顺还和父亲一起在庆典大会上进行过表演 。
作为玩牛的“大咖” , 江再顺在玩牛表演中扮演牛 , 他善于摹仿牛吃草、擦痒、滚水、跳坎、傲角、犁田、喝水摆尾和骑牛等舞蹈动作 , 表演逼真 , 技艺娴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