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皓魄当空宝镜升 , 云间仙籁寂无声 。 平分秋色一轮满 , 长伴云衢千里明 。 ”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 , 万籁俱寂 , 唯有清风徐徐 。 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 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 。 中秋月圆夜 , 无尽情与景 , 万千阖家欢!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本文图片

中秋节 , 也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 , 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 , 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 为寄托思念故乡 , 思念亲人之情 , 祈盼丰收、幸福 ,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2006年5月20日 , 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 , 一些地区也有着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 。
中秋博饼习俗:简单中透着生活情趣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本文图片

中秋博饼习俗起源于福建厦门 , 盛行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县等地 , 清代康乾时期的《台湾府志》曾有过相关记载 。 每逢中秋佳节 , 闽南及台湾地区会以家庭或社团为单位 , 自发举行中秋博饼活动 , 参加者以六个骰子轮流投掷 , 博取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个等第 , 并按等第获取大小不同的月饼 。 博饼的游戏规则简单公平 , 既充满竞争悬念 , 又富于生活情趣 , 历来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 鸦片战争以后 , 厦门逐渐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 , 博饼习俗进一步盛行起来 , 由家庭游戏发展为亲友之间乃至社会群体的游戏 。
改革开放以来 , 由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中秋博饼习俗在厦门等地区得以复兴 , 并成为海峡两岸民众共度中秋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
2008年 , 中秋博饼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佛山秋色习俗: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本文图片

相传 , 佛山秋色起源于两晋时期 , 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定名为“秋色” , 意指举行活动时正当佛山的金秋时节 。 在中秋节前后的月明之夜以大巡游的形式举行 , 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 。 明代中叶至清代 , 佛山秋色发展到鼎盛时期 。 每遇丰年 , 各行业或各铺里居民都会自发组织大型的出秋色活动 , 一铺动议 , 全镇二十多铺群起响应 , 四乡群众也纷纷前来助兴 , 参与者在巡游演示中争雄斗胜 , 经长期发展 , 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
佛山秋色可分为民间工艺展示和文艺表演两大类 , 民间工艺展示主要包括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五种 , 文艺表演主要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五类 。 秋色巡游的参演群众有数千人 , 巡游队伍长达数里 , 其表现形态分为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色 。
2008年 , 佛山秋色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泽州中秋习俗:携亲伴友庆团圆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本文图片

泽州中秋习俗是山西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 , 其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 , 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 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赏月的极佳场所 。 据青莲寺宋元符元年(1098)石柱题记记载:泽州通判段约同晋城令耿敏、县尉黄叔敖等“步月临流 , 传觞赋诗” 。 金代状元李俊民在中秋珏山赏月时留下“山吐三更月 , 松摇万壑风”的诗句 。 金代泽州刺史许安仁留有“今宵掷笔台边月 , 来照幽人物外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