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晚餐加点料|国风饼、“精神饼”、盲盒月饼……你中意哪一款?

万象皆有味 , 与君共品尝 。 朋友们好 , 这里是新华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姿正腔媛工作室“晚餐加点料” 。 马上就到中秋节了 , 今天的晚餐时间 , 我们就来聊一聊节令美食——月饼 。
今年的月饼市场 , 别有一番热闹 。 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文创月饼:故宫博物院月饼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来源;三星堆博物馆月饼印有铜戴冠纵目面具;金沙遗址博物馆月饼用金箔“复刻”铜人形器……医院食堂制作的月饼也“破壁出圈”: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云腿月饼销售额上亿, 据称“需排队四小时才能买到”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宛平南路 600 号月饼”火上热搜 , 被网友戏称为“精神饼” 。
月饼|晚餐加点料|国风饼、“精神饼”、盲盒月饼……你中意哪一款?
本文图片

月饼|晚餐加点料|国风饼、“精神饼”、盲盒月饼……你中意哪一款?
本文图片

月饼|晚餐加点料|国风饼、“精神饼”、盲盒月饼……你中意哪一款?
本文图片

月饼|晚餐加点料|国风饼、“精神饼”、盲盒月饼……你中意哪一款?
本文图片

“跨界”者加入节令食品的消费大战 , 有市场与经济角度的考量 , 其无形的宣传效应、品牌价值 , 也是其重要初衷 。 比如 , 博物馆的文创月饼将文物与美食结合 , 拉近了博物馆与游客的距离 , 又间接宣传了馆藏文物、传达了自己的人文底蕴 。 再如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饼” , 引发网友的自我解嘲和自我揶揄 , 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精神病院的“污名化” 。 至于新华书店“字典月饼”、阿里巴巴的“盲盒月饼”、兰州大学的“骆驼驾驶证”月饼 , 等等 , 都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 为自身赢得了关注度乃至美誉度 。
月饼|晚餐加点料|国风饼、“精神饼”、盲盒月饼……你中意哪一款?
本文图片

【月饼|晚餐加点料|国风饼、“精神饼”、盲盒月饼……你中意哪一款?】“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与饴 。 ”对中国人来说 , 中秋节若不吃点月饼 , 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 跨界产品的进入 , 可谓月饼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 。 据艾迪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 , 中国月饼销售额从2015年的131.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05.2亿元 , 预计2021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将达到218.1亿元 。 这背后 , 是人们对月饼无法割舍的文化情结 , 也是人们日渐多元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 如今 , 吃月饼已然不止于味道好 , 还要吃出健康、吃出新意、吃出文化感 。 博物馆月饼、医院月饼等“跨界”月饼赋予月饼更多文化价值属性 , 让更多人愿意去触摸、品读传统文化 , 它们的走红说明月饼市场正在步入新的消费赛道 。
十几年前 , 月饼在于“吃”更在于“送” , 其礼物属性较为突出 。 市场上刮起的是一阵阵“豪华月饼风” , 血燕、燕窝、鲍鱼等山珍海味为内馅 , 保健品、洋酒、名茶、镀金刀叉等为附赠 , 这卖的不是月饼 , 是面子和身份 。 这两年 , 月饼在于“吃”更在于“晒” , 越来越具有社交和娱乐属性 。 表现在市场 , 就是月饼不仅在馅料上求新求怪、包装上日渐精致 , 而且充满了文化韵味 , 卖的已然是品味、是情怀 。 不管“卖身份”还是“卖品味” , 能否赢得市场、赢得点赞 , 都只有四个字 , 那就是“货真价实” 。 若像“知乎”月饼那样吃了拉肚子 , 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 , 那就本末倒置了 。
千百年来 , 小小的月饼发生了大大的改变 , 但有一点始终不变 , 那就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 ,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 这一节日情结 , 是月饼口味、造型、包装创新求变的依归所在 。 只有依托这一情感内核、文化内核 , 节令食品的创新才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 才能避免形式化、表面化 , 才能将依附其上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