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李小强 姚淇琳(重庆市大足石刻研究院)
内容摘要:大足石刻有两组宋代取经图 , 分别位于北山石窟和妙高山石窟 。 从两组造像题材和毫光来看 , 与多数取经图在图像表现上具有相似性 , 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 。 两组造像表现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场景 , 对于了解取经图在石窟中的流变、《西游记》成书之前的情况都具有参考价值 。
关键词:大足石刻;取经图;玄奘;罗汉
大足石刻有两组取经图 , 分别位于北山和妙高山石窟 , 未见有专文论述或提及其为取经图 。 近年来 , 笔者因撰写巴蜀地区罗汉造像 , 关注到这两组造像 。 西南地区石窟艺术中取经图极为稀见 , 加之造像的时间在明代小说《西游记》成书之前 , 因此 , 对于相关研究或有裨益 , 故略作小文 。
一 两组取经图简介
大足石刻 , 为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总称 , 现有各级石刻文物75处 。 其中 , 大足北山石窟毗邻大足城区 , 造像开凿于晚唐 , 历五代而盛于两宋 , 现有造像290号 。 第168窟为五百罗汉窟 , 进深710厘米 , 高330厘米 , 宽314厘米 , 正壁刻一佛二菩萨 , 左右壁各刻6排罗汉像 。 窟中有明代“西域禅师坐化塔” 。 罗汉像之间的石垠上 , 存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施资镌记 , 可知该窟的营造年代 , 大致在此时期 。 另有1128年的妆彩题记 。
该窟左壁 , 由上至下第二排、窟口向窟内的第五至第六身罗汉像之间 , 刻有一组图(图1) 。 前方一站像 , 肩部以上毁 , 残高18厘米 , 上身着宽袖服 , 下身着齐膝短裙 , 背负搭袋 , 双手在胸前似合掌 , 身姿作向窟内略微前倾状 。 此像后刻一马 , 高11厘米 , 身长13厘米 , 头残 , 马背上有鞍 , 一圆柱体物横置于鞍上 , 再上有方形器物 , 呈梯形圆柱体 , 正面雕刻光束 。 马后上方刻一像 , 头扎巾 , 身着斜领宽袖衣 , 腰间系带 , 下身着裤 。 此像头、身姿以及双膝皆作前倾状 , 双目紧盯下方的站像和马 , 双手各持一刀 , 似在急追 。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本文图片

图1 大足北山第168窟取经图
妙高山石窟位于大足季家镇 , 造像通编为8号 , 内有雕刻于绍兴十四年(1144)的第2号三教窟 。 第3号罗汉洞 , 高336厘米 , 宽328厘米 , 进深557厘米 , 窟正壁为毗卢遮那佛和文殊、普贤菩萨 , 左右壁各刻罗汉八身 。 左壁从内至外的第七、八身罗汉像下方 , 刻一组造像(图2) 。 前方一像残高40厘米 , 站立 , 头不存 , 身着斜领短袖服 , 腰间束带 , 胸前以带捆扎长方形器物 , 下身着裙 , 长及小腿中部;左手伸于马首下方 , 右手前伸 , 执马鞭 。 此像左侧刻一马 , 高40厘米 , 长40厘米 , 形体健壮 , 马背上似有一毯 , 中部有长方形图案 , 上可辨凿痕 , 可能为原有雕刻 , 其上升起一道毫光 , 绕一个圈后隐没于上方罗汉的膝盖处 。 马前方有一石台 , 上摆放一器物(残);马身后另有一站像 , 头残 , 双手上举胸前 , 身着长裙 , 有结花饰带 。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本文图片

图2 大足妙高山第3号罗汉洞左壁下方取经图
对于该窟造像的时代 , 一般据第2号窟 , 认为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 。
二 题材组合和毫光
取经图是北方石窟和寺院绘画中备受学界关注的造像题材 , 特别是敦煌石窟中的取经图 , 自王静如[1]、段文杰[2]等先生论文披露后 , 明代小说《西游记》成书之前相关的造像和绘画作品 , 陕西钟山石窟、浙江杭州飞来峰石窟、山西稷山青龙寺等地不断被发现 。 而西南地区元明之前的取经图 , 目前调查发现 , 仅有四川泸县延福寺石窟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