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多字怎么写( 三 )


相反,如果你初学时即用羊毫笔来练字,虽说开始时难度大一些,必须用提按换锋的方法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但也因此而学会了使用软毫笔的方法,随着联系时间的增加,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这时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笔来写,会感到轻松好使 。
一般讲,写多大的字就要用多大的笔;笔应与字体相适应 。如用小笔写大字,则不利笔墨的变化和发挥;如用大笔写小字则难以控制笔画的粗细,然而有利于锻炼控制毛笔的能力,尚有其长处 。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 。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 。
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 。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 。
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 。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 。
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 。
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 。
如初唐时的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 。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 。
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 。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 。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 。古人有“ 。
5.如何欣赏米芾的字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
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 。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
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
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 。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 。
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借了前辈的评说) 。
6.米芾字写得好吗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