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对联的来历

1.对联的由来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 。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 。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 。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 。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 。余庆”就是余福 。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 。第二句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 。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 。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 。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
2.春联来历故事[编辑本段]简介
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