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对联的来历( 三 )


5.对联的由来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6.写春联的由来总起来讲,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 。是几千年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民俗民风,大家都应当遵守 。
贴春联习俗,缘起于中华民族从周朝就开始,老百姓家一年一度在辞旧迎新春节的当天,换桃符的习俗 。挑符是两块桃木制作的木板,古代老百姓普遍认定它有辟邪、祈福、纳祥作用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的习俗也在发生的变化,最初是写两个神的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在桃木上 。后来便有人在挑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有发展成为写两句对偶句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桃符诗句”也叫“楹帖” 。
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史料记载,当年又到了一年一度家家要换桃符的时间,皇帝命令手下的官员每人写两句话,写在每家左右的桃符上 。他要比比文武大臣们的才学 。结果没有一幅让他满意,他就亲自写了上面这副“中华第一春联” 。所以有这个雅号是因为他是倡导了写春联的中国第一个皇帝 。
实际,春联诞生的时间应当在唐朝末年 。有史料记载当时的皇宫内皇帝和大臣们就开始写春联 。只是限于皇宫内,没有向民间推广 。
春联兴盛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圣旨倡导 。明朝建国以后,朱皇帝下圣旨令每一家到春节都必须要挂春联,“春联”这个词,就是朱皇帝的提出的 。他自己甚至亲自出皇城暗访老百姓家中,看看谁家敢违圣旨 。有一次果然让他逮住了没挂春联的一家 。一问,这家人是一家阉猪户,不能够写春联,怕不吉利 。朱元璋便亲自为这家写了春联:“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根 。”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联的辟邪、祈福、纳祥的作用仍然存在 。只不过顺序要发生一下颠倒,古人家最重要的避邪镇灾作用,现在因为科学的发达,正逐渐在消失 。而对联,更大的作用是两个,一是喜庆,二是纳祥(收纳样瑞) 。其纳祥作用,尤为明显 。比如一个富贵人家,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幅对联:小康先入幸劳户,大富常临道德门 。所有读对联的人都会知道这户人家是一个讲道德之家 。他敢这样向社会公布,他一定这样做的很好 。就会有更多的人放心大胆的跟这家人进行生意上的往来,这家的生意也会越做越好 。这就是纳福并最终“纳财”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