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偷瓜、熬夜、拜月……古人把中秋过出了氛围感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这时正当秋季之中,天高气爽、万里澄空、银蟾光满,“月色倍明于常时”,所以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
民俗专家表示,在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确立的时间最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既是传统节日,自然有许多习俗讲究。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中秋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
那么,古人的中秋节是如何过的呢?可比现在有意思多了。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熬夜赏月
赏月|偷瓜、熬夜、拜月……古人把中秋过出了氛围感
文章插图

把中秋作为节日,源于对月亮的崇拜。所以有了祭月、赏月、走月……一系列与月有关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游玩,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安排家宴,与家人共同赏月叙谈。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宋人,这天居然会挑战彻夜不睡,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因为他们认为中秋当天熬夜越晚,就会越长寿。
“满城红艳,色彩斑斓”——燃灯助月
赏月|偷瓜、熬夜、拜月……古人把中秋过出了氛围感
文章插图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古代手工业发达,做出的灯笼非常精致,到了中秋那天家家挂上几盏灯,全城灯火通明。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周云锦、何湘妃在《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描述说,中秋节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满饮桂酒
赏月|偷瓜、熬夜、拜月……古人把中秋过出了氛围感
文章插图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玉兔捣药,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喝桂花酒的历史悠久。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每逢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面贴金泥,身施彩绘”——玩兔儿爷
赏月|偷瓜、熬夜、拜月……古人把中秋过出了氛围感
文章插图

玩兔爷的起始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老北京为什么在中秋节要拜“兔儿爷”呢?这源自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手艺人就根据这个传说描绘出“兔儿爷”的身形。
很久以前,北京城因瘟疫肆虐,家家户户都有人得病,尤其是女人和小孩。走投无路时家家户户便烧香请神,祈求健康。嫦娥仙子了解到人间此事后,立刻派玉兔下凡,而玉兔下凡的时间刚好是八月十五。玉兔从将军庙借来盔甲,各路灵兽和神仙坐骑前来相助,很快便瘟疫消除,人们为了感谢玉兔,就用泥土捏了个泥人用来祭奠这只救万民的小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