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守望者是谁?读者:这个守望者叫善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出版。小说出版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读者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这本小书也被读者誉为“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

这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呢?《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代表作,它也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菲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守望者是谁?读者:这个守望者叫善良
文章插图
《麦田里的守望者》借16岁少年霍尔顿之口,以“你”为倾听者,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从离校到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以及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感触与情感体验。

霍尔顿是个纯真的理想主义者。他外表看似冷酷,内心却藏着柔弱与敏感,他对庸俗和虚伪保持怀疑态度,他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所以他时常感到莫名的迷惘、他的内心十分孤独。他想离家出走,他想逃离拥挤而冷漠的城市,到远离尘嚣的地方过田园般的纯朴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却被一一击破。

就像霍尔顿在小说的结尾对他的妹妹菲比说的那样,他只想做个守望者,守望天真者自在栖居的麦田,看护儿童。

菲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守望者是谁?读者:这个守望者叫善良
文章插图
小说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周围环境心存排斥的少年形象被万千读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自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以心灵的慰藉。时至今日,这部“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虽然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已经32岁,但《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塞林格成长经历的文学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塞林格就是霍尔顿的原型,除了年龄上的差异,两者的成长轨迹非常相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名原文The Catcher in the Rye,“Catcher”意指“棒球捕手”。霍尔顿早夭的弟弟艾里生前是一个棒球队的捕手,艾里在自己的手套上写满了诗歌,当别人比赛时,他还在读着手套上的诗歌。和小说开头霍尔顿的形象一样,同是置身赛场边缘的“局外人”。

菲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守望者是谁?读者:这个守望者叫善良
文章插图
艾里去世后,霍尔顿珍藏着弟弟的手套,发愿要做麦田里的“棒球捕手”,带着这样的叙事艺术和叙事口吻,小说里的霍尔顿和小说外的塞林格这两个人物形象又似乎交织、重合在了一起。

每当有人追问《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含义时,塞林格都只说一句:“没什么可说的,都在书里。”而塞林格的儿子马特·塞林格也说:“父亲就像霍尔顿……,我仿佛能看到父亲裂变成无数个自我,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就读过好几所学校,虽然成绩平平,但是写作天赋很早就得以展现,他在大学期间陆续发表了各类短篇小说。塞林格应征入伍后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并参与了“赫特根血地”战役,他的战友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非常勇敢。

菲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守望者是谁?读者:这个守望者叫善良
文章插图
而就在此时,塞林格已完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前六章。同时,塞林格也陷入了严重的战争心理创伤,一度接受心理治疗,但他拒绝因病提前退役,一直坚持到退伍。

战后,塞林格一边克服战争心理创伤,一边回归创作,历时十年终于完成小说。出版次年,塞林格就用并不丰厚的稿酬在不通水电的乡村买了一栋“形同废墟”的老宅,余生都隐居在那里,践行了小说里霍尔顿“用自己的钱盖一座小木屋”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