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英雄性格的简单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 带有时代特色的英雄人物不断涌现 。 这已经影响到文艺生态 , 因为文艺作品中普通小人物的空间越来越小 , 不再有重要位置 。 与英雄人物相伴随的 , 是英雄主义 。 与此同时 , 人情、人性、人道 , 成了不受欢迎的东西 , 被“判给”了“资产阶级” 。 相反 , 反人情、反人性 , 成了时尚 。
作家们笔下出现的那些英雄人物 , 大都是特殊材料造成的 , 远离人之常情 , 也没有所谓普遍的人性 。 在他们身上 , 英雄性总是很强 , 阶级性、组织纪律性 , 也都很强 , 这些总能战胜一般的人性——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般会有的那种普遍人性 。 这样的结果 , 是人物内心世界高度简单化 , 感情也高度简单化:爱就是爱 , 恨就是恨 , 二元对立 , 非此即彼 , 没有中间地带 。
在这一方面 , 峻青和王愿坚可谓代表 。
【英雄|英雄性格的简单化】峻青的小说《黎明的河边》写的是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根据地时发生的故事 。 小说中的小陈不满18岁 , 带着几分稚气 , 还有些羞怯:一句话 , 还是个孩子 。 上级交给他一个任务:把两名武工队干部送到河东 。 那是个暴风雨之夜 , 他们赶到河边时 , 藏在沙柳丛里的渡船被大水冲走了——这时 , 敌人发现了他们 。
敌人是土改中被吓跑而这时随着国民党军队回来的还乡团 。 还乡团头子陈老五向小陈喊话:“小陈 , 你看见了没有?你的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 , 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 , 放下枪 , 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 。 你带的那几个八路 , 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很显然 , 对方以他的母亲和弟弟为人质 , 来逼他屈服 , 小陈的表现怎样呢?小说让我们看到 , 小陈经受住了考验 , 他母亲、他弟弟全都经受住了考验 。 母亲向小陈喊话了:“开枪吧!孩子 , 朝我这里打!”大家想 , 母亲身边的确站满了敌人 , 但是 , 提着冲锋枪的儿子 , 能朝那里打上一梭子吗?儿子能向母亲开枪吗?即使是为了胜利 , 即使是革命大义!可在这篇小说中 , 小陈开枪了——向着簇拥着他母亲的敌人开枪了 。 于是 , 一个敌人应声倒地 , 而他的母亲也随之被敌人枪杀 。
接下来 , 他弟弟被推上了沙丘 , 几个敌人躲在他弟弟的身后 , 一步步向前逼近 , 看你小陈怎样开枪!但小陈的弟弟表现更厉害 , 他趁敌人不备 , 抢过一个手榴弹 , 立即拉响 , 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 小陈一家都是英雄 , 母亲和弟弟都牺牲了 , 最后小陈也牺牲了 。 小陈的父亲拼着最后的力气 , 还是把革命干部送过了河 , 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
小说歌颂的就是这种精神 , 用小说作者的话说:小陈一家的伟大 , 就在于“‘同志’和‘任务’胜过自己的生命” 。
这就是那个年代塑造的英雄 , 以之鼓励人们敢于牺牲、勇于牺牲 。
王愿坚有许多小说也张扬了这种精神 。 最突出的是《粮食的故事》 。 1934年 , 苏区的斗争到了异常艰难的地步 。 因为这时候的苏区已经只有穷人 , 一个富人也没有了 。 这样一来 , 吃饭就成了问题 , 粮食就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 白军封锁山头 , 山上的人吃饭就更成问题 。 《粮食的故事》写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给山上的同志送粮食的故事 。
郝吉标和他的儿子红七 , 父子两个 , 一人一副担子 , 父亲挑大担子 , 12岁的儿子挑小担子 。 父子两人很机警 , 走在草丛树林中 , 但还是弄出了动静 , 让远处的白军发现了 。 被敌人发现了 , 怎么办?在这危急关头 , 这位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儿子的担子接了过来 , 同时挑在自己肩上 , 然后让儿子撒腿向相反的方向跑 。 这一跑 , 就把敌人引过去了 。 儿子拼命跑 , 白军拼命追 , 然后是一阵枪响 。 用儿子的生命把敌人引开之后 , 郝吉标把粮食送上了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