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里的中秋节( 二 )


在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 , 至少有四首都写到月亮 , 比如《明月皎月光》《青青河畔草》《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等 。 在以月亮为题材的古诗中 , 李白的一首《月下独酌》是非常有名的:“花间一壶酒 , 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在这首诗中 , 李白再次给我们展示了他恣意的潇洒和漫无边际的想象 。 文字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意 , 让读到这首诗的人都有所动 。
当然 , 与月亮相关联的诗中 , 李白的《静夜思》更为出名 , 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把思乡情与月联系在一起 , 成了每个远离家乡之人的共同情感 。 诗中的“床”是有争议的 。 李白还有一首诗也写到了“床” , 《长干行》诗中有“郎骑竹马来 , 绕床弄青梅 。 同居长干里 , 两小无嫌猜 。 ”这样的句子 。 这两个“床”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床 , 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一种类似马扎的坐凳 , 还有人认为是井栏 , 因为在《康熙字典》中 , 对于这个“床”字有另一种解释 , 那就是“井干曰床” 。
从咏月的意境来说 ,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 , 给人雄浑阔大之感 。 与“海上生明月”一样 , 张九龄的“孤鸿海上来”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一首《八月十五夜玩月》是具体写中秋之月的:
天将今夜月 , 一遍洗寰瀛 。
暑退九霄净 , 秋澄万景清 。
星辰让光彩 , 风露发晶英 。
能变人间世 , 翛然是玉京 。
这首诗不单把中秋月夜的情景写得十分真切 , 还在最后发出了天道恒常、世道沧桑的感慨 。 刘禹锡一生坎坷 , 他的很多诗里都会有类似的感慨 , 比如《前度刘郎》 , 比如《西塞山怀古》 , 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苏轼兄弟词说中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文纵横恣肆;词题材广阔 , 清新豪健 , 善用夸张比喻 , 独具风格 。 苏轼有一首词《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明月明年何处看 。
据说这首词是苏轼为与弟弟苏辙重逢所作 。 团圆固然美好 , 但终须离别又引起无尽伤感 。 苏轼与苏辙感情至深 , 他的另一首词还是写中秋月 , 也是写给苏辙 , 这就是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在某种意义上讲 ,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由创作者与读者、观赏者共同完成的 。 特别是诗词这种高度概括的作品 , 观赏者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 也就都会有不同的“作品”被共同创作出来 。 而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奥义所在 。 比如这首词中的“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虽然篇首已说明是写给苏辙的 , 是写兄弟之情 , 但更多人愿意用在男女思念之情上 , 却又何妨?当然 , 需要说明的是 , 苏轼词中的“婵娟”指“明月” 。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 , 这里代指明月 。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 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 ”后人把古人诗词内容作另外解读的为数不少 。 比如《诗经》中的“执子之手 , 与子偕老 。 ”原本是写战士间盟誓的袍泽之情 , 后人则用来形容男女之爱情 , 却也更为贴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