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地#高分9.2!这位诺奖作家起伏的一生不仅让我们反思,也让时代反思( 二 )


彼时,距离“苏德战争”的结束还有3个月。这位在战场上屡获战功的战士,竟然只能在监狱中听到莫斯科红场燃放的礼炮。
8年的“劳改营”服刑,让索尔仁尼琴进一步看清了不人道的制度对人尊严的践踏、自由的剥夺。在这段日子里,他做过“搬运工”“水泥工”“矿工”“石匠”等等。

流放地#高分9.2!这位诺奖作家起伏的一生不仅让我们反思,也让时代反思
文章插图

日子一久,索尔仁尼琴积郁成疾,患上了癌症。
1952年,他被诊断出患上了“腹股沟恶性肿瘤”。在劳改营,医生为他切除了一个肿瘤。那时的索尔仁尼琴并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也没有想到1年后,肿瘤会扩散。
由于切除肿瘤后,劳改营的医生没有做特殊处理。1953年,身在流放之地的索尔仁尼琴,再次被诊断出肿瘤。这一次,他的肿瘤转移到了胃,十分凶险。
濒临死亡的索尔仁尼琴,于1954年被获准转移到了塔什干的医院接受治疗。
在人生进入倒计时的那段日子里,索尔仁尼琴独自思考了很多,亦有了向死而生的勇气。那个时候,他就暗自在心里发誓,如果还有机会,一定会笔耕不辍。
命运果然待他不薄,两个月的治疗,竟让索尔仁尼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在索尔仁尼琴身上得到了印证。对他来说,1956年代表着“重生”。
流放地#高分9.2!这位诺奖作家起伏的一生不仅让我们反思,也让时代反思
文章插图

在那一年,他摆脱了之前的所有罪名,恢复了自由和名誉。更重要的是,他的癌症痊愈了。
流放地#高分9.2!这位诺奖作家起伏的一生不仅让我们反思,也让时代反思
文章插图


出院后,索尔仁尼琴一边在中学担任数学老师,一边构思并完成了多部优秀的作品。
1962年,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受到了赫鲁晓夫的青睐,他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刊出后,又接连发表了《马特辽娜的家》等4部短篇小说。
国内外强烈的反响,令索尔仁尼琴声名大噪。正当他动笔书写《癌症楼》,试图将自己从劳改营、流放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在塔什干医院的治病经历写成书稿,探索活着的意义、呼唤人道主义时,命运再一次打乱了他的计划。
流放地#高分9.2!这位诺奖作家起伏的一生不仅让我们反思,也让时代反思
文章插图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索尔仁尼琴出版的作品全被下架,在写书稿全被充公。不久后,苏联当局又以“叛徒”的名义,将他踢出了“苏联作协”。
索尔仁尼琴非常沮丧,但很快地,他就重新打起了精神。因为他无法在“可耻的无所事事中保持沉默,啃着被赤贫的眼泪浸透的面包,驯服地戴着奴隶的枷锁”。
1968年,以他个人经历为原型的《癌症楼》,在瑞士苏黎世发表。
奥列格非常厌恶癌症楼,因为癌症楼更像是一个剥夺人们自由的“集权机构”。
那里的医生从不与病人共享信息,那里本该充满希望,实则却令人绝望。奥列格想要逃离,更想要拥有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
但在那之前,他和所有病友一样,必须要战胜癌症。
在与癌症的对抗中,有些人活了下来,而有些人则不得不走向死亡。奥列格会活下来吗?医院是如何强迫他接受治疗的呢?
【 流放地#高分9.2!这位诺奖作家起伏的一生不仅让我们反思,也让时代反思】那么,就让我们明天一起走进《癌症楼》,听听奥列格和病友们的抗癌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