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9岁三试第一成为秀才,72岁才中举,写了本书家喻户晓

有这么一个人,19岁就参加古代秀才海选,并且一路过关斩将,镇、县、市全是第一名,可从那以后,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连年落榜,直到72岁才考上贡生。虽然仕途惨淡,但他写了一本故事集流传至今,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这本书就是《聊斋志异》,这个人的名字叫蒲松龄。在我国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只要一发生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往往都会被归类为鬼神之为,从而衍生了很多鬼怪故事,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就是这么一本鬼怪故事合集,时至今日,《聊斋》里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小故事都被拍成了电影,比如《倩女幽魂》、《画皮》等等,蒲松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生于明末,成长在清初,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蒲松龄的一生。蒲松龄#19岁三试第一成为秀才,72岁才中举,写了本书家喻户晓
文章插图
明朝崇祯13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在淄川县的蒲家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由于父亲注重教育,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清朝入关后,延续了明朝的传统,重视科举考试,按常理来说,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清初应该大有作为,但有时候命运就是爱开玩笑。蒲松龄19岁那年便考中秀才,而且是县试、府试、道试、三试全都是第一(县相当于现在的镇,府相当于现在的县,道相当于现在的市),那时候的蒲松龄春风得意,每个认识他的人都认为蒲松龄前途不可限量,但可悲的是,蒲松龄自从三试第一后,四次参加举人考试,无一例外,全部落榜,此时的蒲松龄已经年近四十了。蒲松龄#19岁三试第一成为秀才,72岁才中举,写了本书家喻户晓
文章插图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蒲松龄既然能够三试第一,那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为什么会接连落榜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有才学不假,可他的才学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对口”,蒲松龄之所以能够三试第一,是因为当时的主考官,名叫施闰章。蒲松龄爱写小说,但他写的不是经世致用的,而是风花雪月的,也不是《红楼梦》的那种风花雪月,而是人和鬼神谈恋爱的,就是靠着这个“特长”,蒲松龄才让主考官施闰章刮目相看,因为施闰章平时也喜欢看这类的小说故事,在千篇一律高谈阔论的考卷中,蒲松龄能够脱颖而出也不稀奇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施闰章也误导了蒲松龄,再往上的主考官个个都是“品学方正”之人,一看蒲松龄这种类型的考卷,肯定不会让他过,所以之后的蒲松龄才会连年落榜。蒲松龄#19岁三试第一成为秀才,72岁才中举,写了本书家喻户晓
文章插图
蒲松龄的父亲健在时,还能供他吃喝读书,但蒲松龄父亲一去世,两个嫂子便吵着要分家产,由于两个嫂子为人十分泼辣,最后蒲松龄两口子只分得三件茅草屋,20亩薄田,200多斤粮食,蒲松龄两口子下面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就这点粮食吃不了多久就吃光了,蒲松龄只能以教书为生。在清初,一般的家庭吃吃喝喝一年下来,最起码也得20两银子,蒲松龄当私塾先生一年能挣多少呢?——8两。然而,即便穷到这个地步,他也没有停止写书。像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他的一生参加过十多次科举考试,直到72岁才成为岁贡生(又叫“挨贡”,挨着排号录取),到后来,连他的学生都考上状元了,乡试第一,蒲松龄却依然没有在榜上,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科举路太窄,读书人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参加科举榜上有名,另一条只能去当私塾先生教书,穷困一生。虽然在仕途上十分惨淡,但蒲松龄却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家喻户晓的旷世巨著——《聊斋志异》,聊斋真正想表达的是人间的丑恶,蒲松龄写《聊斋》,目的是照进现实,他用这种手法来直接影射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自己的一生遭遇到的种种不公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