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李白给杨贵妃后了三首诗,诗意美不胜收,第一首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安州 , 开始漫游名山大川 , 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游历行程 。 他在游览东岳泰山时 , 结识了道教人士吴筠 , 李白的才华给吴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后来吴筠进入宫廷 , 他便向朝廷举荐了李白 , 这当然是后话了 。
天宝元年 , 李白的足迹踏上了繁华的都城长安 , 当时的长安名流如云 , 全国文化界的名人都汇集在这里 。 在长安 , 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 两人意气相投 , 豪放纵逸是他们共有的气质特征 。 他们一见如故 , 饮酒赋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 “金龟换酒”的典故说的就是贺知章和李白饮酒的故事 。
杨玉环|李白给杨贵妃后了三首诗,诗意美不胜收,第一首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本文图片

得到好友贺知章、吴筠等人的极力推荐 , 在文化气息浓厚的长安城里 , 李白的诗名广泛传播 。 在机缘巧合之下 , 他来到了唐玄宗面前 , 李白飞扬的文采和锦绣的诗歌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 , 被封“翰林待诏” , 供奉翰林 , 专门为唐玄宗写诗文以供娱乐 。
天宝二年 , 唐玄宗带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 , 派乐师李龟年下圣旨召李白来作诗助兴 。 此时李白在翰林院任职 , 他应唐玄宗之令 , 提笔写下三首赞美杨贵妃和牡丹花的绝句 , 就是《清平调三首》 。
李白将才思倾泻在笔端 , 诗笔挥洒自如 , 相互钩带 , 从篇章结构上说 , 第一首从空间来写 , 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 。 李白的第一首《清平调》是这样写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 ,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 会向瑶台月下逢 。
杨玉环|李白给杨贵妃后了三首诗,诗意美不胜收,第一首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本文图片

第一首开篇的七个字“云想衣裳花想容” ,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 , 可以说看见云霞而想到衣裳 , 看见牡丹花而想到人的容貌 。 也可以说诗人把衣裳想象为云霞 , 把容貌想象为花 。 这样情景交融的七个字 , 给人带来的是花团锦簇与雍容华贵集于一体的感觉 。
牡丹在唐代大规模进入人们的审美玩赏视野 , 是一件富有传奇色彩的宫廷文化事件 。 初唐、盛唐时期 , 由于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特殊审美兴趣 , 宫廷中形成了玩赏牡丹的风气 , 并体现出求新求奇、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 。
杨玉环|李白给杨贵妃后了三首诗,诗意美不胜收,第一首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本文图片

在为数不多的盛唐时期牡丹诗词中 , 因审美观赏及具体创作情境的不同 , 以及作者个体情怀的差异 , 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 。 李白、王维等诗人应制创作的牡丹诗 , 一方面体现这种审美趣味 , 另一方面又与宫廷生活有密切关联 , 这一时期的牡丹诗 , 则给牡丹审美文化注入了最早的一缕文人化气息 。
李白的诗句 , 大意是说当人们见到飘逸流动的云霞就联想到杨贵妃华美的衣裳 , 见到盛开的娇艳的牡丹花就联想到杨贵妃艳丽的容貌 。 杨贵妃的衣服在诗人的笔下如天边云霞和霓裳羽衣一般轻盈 , 它们簇拥着杨贵妃娇美的容颜 。
杨玉环|李白给杨贵妃后了三首诗,诗意美不胜收,第一首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本文图片

“云想”二字是诗人空灵绝妙的想象 。 诗人以飘逸流动的云霞赞美杨贵妃服饰的飘逸出尘 ,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 , 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 , 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 宛如仙子一般 。 杨贵妃此前曾有道观生活的经历 , 道号“太真” , “真”在道家术语中含有“仙”的含义 , 这样的写法又与诗歌主题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