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矇@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之所以称他们为“小人物”,
是因为他们很少有人在历史上留下姓名,
但是,正是这样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了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
特殊时代的一群小人物瞽矇@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文章插图
瞽矇(gǔ méng),古代乐官,确切地说,是盲人乐官,
瞽,矇也。以为乐官者,目无所见,于音声审也——《诗?周颂?有瞽》
但在先秦时期,"瞽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乐官,
他们是乐官,同时也是传诵历史或歌唱历史的人。
众所皆知,目前我国已发现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前,
我们的人文历史,却要久远许多,保守来说是5000年上下,
在没有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上古时代,
流传下来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至今为我们所熟悉,
正是一群牢记了传说的人,在“有言无文”漫长时期里,口传历史成了传承的唯一方式,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瞽矇,便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一个特殊时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使得我们的历史文化绵延了数千年。
木刻记事瞽矇@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文章插图
木刻记事
在文字诞生前,我们的远古先民通常采用结绳、书契、木刻等方式来记事,
这种方法也流传了许久,
如,卡佤族的一种传代木刻。
族人在每年吃新米的时候,要将全村老小召集到一起,共尝新米,
这时,本村最年长的族人会拿出历代相传的一根木刻,他们对先祖的历史源流了如指掌,
来为族人讲述有关本村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是一根具有多处刻口的木条,上面每一个刻口都代表一桩事件,
口子越深则意味着这是一桩大事,口子越浅则意味着小事一桩,
这些刻口主要是围绕着“仇怨”刻下的,
比如某年因某事跟某村结下了仇恨,已经报复过或还未报复,诸如此类,
也会借机讲述其他重要的事件,
如记诵本族的历史源流、追忆先祖的创业历史、传承本族的族规家法,背诵祖先的遗训,等等,
年复一年,这个村的历史就通过这种方式口口相传了下来。
随着历史的演变,
虽然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木刻来记事,但现代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口述历史的习俗,
而这一角色通常是由年长的男性瞽矇来担任,比如隆回县的西洋江乡,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那么,在很久很久以前,为族人讲述历史的长者是否就是瞽矇?
瞽矇作为双目失明的盲人,又为何能够承担这一角色?
这要从瞽矇最活跃的先秦时期说起。
史不失书,矇不失诵瞽矇@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文章插图
先秦时期有两种史官,一是太史,执简册文书以记事;一是更古老的瞽矇,凭背诵口传以记言。
太史记事,所书叫做“春秋”;瞽矇记言,他们传诵的历史经后人记录下来,叫做“语”,
比如先秦古籍《国语》,
所谓“史不失书,矇不失诵”,讲的就是古代这种记述历史的方法,
瞽矇也被称为“瞽史”,以上不难看出,他们占据着一个重要角色。
在古代,盲人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无法从事许多日常的劳作,
所以大部分盲人都做了乐师、占卜师,如同现在的“盲人按摩”这个概念,
而且盲人的听力要比常人敏锐,
另一个角度来说,瞽矇因有异于常人,在古代被认为具有与“神”沟通的能力,
人们觉得他们被赋予了某种使命,代价就是失去视觉,
他们关闭了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同时开启了一个更加神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