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矇@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二 )


在“礼”和“乐”观念极重的先秦时期,“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
瞽矇自然就充当了“与上帝沟通”的乐师这一角色。
这也不是盲目地推测,
之前说到周武王灭商之前,即使许多诸侯劝说,周武王依然不发兵,
直到乐师带着祭器和乐器逃奔到了周国后,周武王才开始以“天意”的名义发兵,
可见乐师的角色,并非单纯的说唱。
周平王东迁后,礼乐崩坏,乐师也流落到了民间,为了生存,他们依然要在民间说唱故事,
可以说,他们为之后文坛的“百家争鸣”现象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瞽矇为何对历史了如指掌?瞽矇@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文章插图
瞽矇所唱诵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先王的事迹,歌颂先王的功绩,为现任的王树立个楷模和榜样,
同时也会唱诵先王的失败,以先王为例来劝诫现任。
瞽矇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对历史就滥熟于心了。
此外,先王去世时,瞽矇还要以歌谣的形式唱诵先王的生平,以为制定“谥号”作参考,
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大丧,帅瞽而廠;作柩,谥。凡国之瞽矇,正焉。
——《周礼?春官?大师》
这就意味着他们平日里要仔细收集诸王的事迹,这种工作不亚于用文字书写帝王事迹的史官,
自然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也在这个过程中品味出了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哲理,
所以,瞽矇不同于史官,他们并非在陈述史实,而是在传诵过程中增添了不少想象的成分,
比如在《国语·晋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的是晋献公听信后妻骊姬的谗言,致使太子申生屈死,次子晋文公颠沛流离。
其中有一段描述得异常精彩: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 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 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公曰: 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
骊姬曰: 妾亦惧矣。
先不说骊姬密谋之事不可能被外人知晓,更别说“夜半而泣”,不可能有史官跑去“听墙角”,
显然这种小说式的情景描述,免不了是瞽矇讲诵故事时,靠想像或不同传闻而有所“加工”,
但是这种虚构却又合情合理,
骊姬明知晋献公不会杀掉自己,却先哭哭啼啼地假意请求,用“眼泪”做攻势,明着是抬高太子申生的形象,实则是让晋献公忌惮,从而达到目的,
可以说,在瞽矇的增饰下,骊姬的形象更为生动深刻。
正是由于瞽矇的生动演绎,便于人们传诵,也带动了众人的情绪,
从而使大量宝贵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流传了下来,
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就肩负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
众多瞽矇中,广泛为人所知的有如左丘明,
但更多的瞽矇,在历史上大多没有姓名记载,
【 瞽矇@瞽矇: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他们湮没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不该被遗忘。